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首本国家公祭日图书发行 朱成山讲公祭日故事(图)

2014年12月29日 10:43 来源: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国家公祭新书首发。记者 高爱平 摄

  为何要设立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祭奠谁?谁是第一个建议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人?…… 昨日上午,《国家公祭:你应该关注的八个问题》一书首发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记者也从首发式上了解到,公祭日之后去江东门纪念馆的参观者络绎不绝,甚至有不少盲人也要来此感受气氛,掀起了一股“参观热”。

  公祭日后首本公祭日图书发行

  八个问题解析公祭日的来龙去脉

  今年的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隆重举行。作为公祭日后的第一本普及国家公祭日相关知识的书籍,《八个问题》由新华社江苏分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出版传媒集团联合出版发行,作者为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蔡玉高与蒋芳。

  全书共15万字,分八个章节,以回答公众关心的八个问题为主线,配以大量历史照片与新闻图片,图文并茂地揭秘国家公祭日出台背后的故事,并结合国际国内背景,尤其是中日关系演变,深入分析国家公祭日的影响与作用。

  据介绍,该书选取回答的八个问题分别是:我国缘何设立公祭日、国家公祭祭奠谁、30万遇难人数为何不容挑战、日本右翼为何专政南京大屠杀历史、谁是第一个建议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人、国家公祭“身后”哪些群体不应被忘记、国外公祭如何祭和参与国家公祭该如何作为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新华社记者的视角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有助于公众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知识,增强历史修养。

  首发式上,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新华社江苏分社相关领导,为王义隆等5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举行了赠书仪式。

  不少盲人来感受公祭气氛

  公祭鼎成纪念馆中最火爆的地方

  昨日记者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看到,早上9点多钟纪念馆开馆没多久,就有大量参观者进入纪念馆,有的在雕塑前拍照留念,有的进入展厅凭吊祭奠逝去同胞。

  “国家公祭日之后,来纪念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告诉记者,尤其是公祭日后的第一天也就是12月14日,参观者达到10.3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还有一个现象,一些残疾人尤其是盲人,虽然他们看不见,但他们还是希望能来纪念馆里面感受一下,这使我们很感动。”

  据朱成山介绍,目前纪念馆中最火爆的地方要数广场上的公祭鼎了,“几乎每个参观者都要到国家公祭鼎那里进行拍照留念,有的甚至进了纪念馆直奔公祭鼎,因为习总书记曾为它揭幕。”朱成山告诉记者。

  此外据朱成山介绍,目前纪念馆正在进行扩容工程,扩建大致分为几个板块,包括胜利广场、胜利公园、胜利纪念馆、胜利之路等,其中,新馆展陈面积预计将在8000平方米左右。

  扩建工程将于明年完工,届时它也将与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形成南北呼应,诠释中华民族复兴所走过的艰难而伟大的历程。

  朱成山讲述公祭仪式的故事:

  总书记和现场每个幸存者交流并送上祝福

  “设立国家公祭日我们呼吁多年,也是我们的愿望,当这个愿望变成现实的时候我很感动。”昨天借着公祭日的新书发布,朱成山也向记者讲述了公祭日当天他的个人感受。

  “我的一个感受是习总书记非常亲民,比如说在公祭鼎揭幕仪式时,我们本来是让孩子扶着夏淑琴老人,没想到最后是总书记主动扶着老人,走上公祭台一起揭幕。”朱成山说。

  当时身在现场的朱成山还告诉记者,其实开始公祭仪式是准备让孩子去拿公祭鼎揭幕的带子,然后交给总书记。“后来是总书记拿着带子给了幸存者和孩子。”

  而更让朱成山感动的是,当他在汇报厅给总书记讲解完以后,“本来我们是安排两个幸存者,一个是夏淑琴,作为幸存者代表;一个是李高山,作为抗战老战士代表,把他们介绍给总书记,”结果总书记跟在场的十个幸存者还有遗属代表都进行了单独的交流,不仅询问他们多大岁数,当年是怎么受难的,个人是怎么受到伤害的等等,“而且对他们每一个人都说要保重身体,并送上祝福。”朱成山对此印象十分深刻,“所以原先安排的30分钟,最后延长到了72分钟。”

  对于忙碌了一整年的朱成山来说,公祭仪式已经成为他今年最值得回忆的一件事。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