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为多个濒危珍贵石窟文物建“数字化档案”

2015年01月06日 19: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兰州1月6日电 (记者 冯志军)针对石窟文物退化的不可逆转性,甘肃今年开始对其境内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石窟、云崖寺石窟、木梯寺石窟和天梯山石窟进行数字化处理。拥有了“数字化档案”的这些濒危珍贵石窟将得到永久保存。

  甘肃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负责人王旭6日向中新社记者坦承,石窟文物主要是保存时间已经非常久远的壁画和塑像,现存的东西已经不多。同时这类文物相对比较脆弱,且其存在的病害和问题基本是不可逆转的,要想通过技术手段等措施使它恢复到过去那种相对完好的状态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这种条件下,我们需要对文物的信息进行全面收集,保护这些文物的信息也就是保护了这些文物的价值。”王旭透露,按照国家文物局部署,甘肃首批试点建设数字化档案的石窟共有5处。目前,于去年新晋世界文化遗产的麦积山石窟已有15个洞窟拥有了“数字化档案”。

  事实上,通过数字化技术保护文物的尝试始于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为应对莫高窟不可逆转的退化,敦煌研究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利用数字技术为莫高窟建数字档案。目前,已有近百个洞窟完成数字化处理获“永生”。

  “莫高窟的数字化对甘肃乃至全国石窟文物的数字化进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王旭表示,长期以来,此次选择的5处石窟壁画和塑像还没有来得及开展全面和有效的保护工程,保护措施不是非常完善,其迫切需要建设数字化档案。此外,这些石窟处于不同时代、具有较高文物价值。

  王旭解释说,数字化从技术层面讲就是文物信息收集的过程,采用三维激光扫描的方法,经过对石窟文物详细的调查测绘,了解它的现状,它的空间位置关系和保存状况。“试点主要是验证现有的技术、设备和后期应用,并探索在其他一些地方进行推广。”

  “建立数字化档案并不能解决石窟文物目前存在的所有问题。能够取得一个相对精确的资料,仅此而已。”王旭认为,数字化技术只是众多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部分,眼下“有能力”实施这项工作的文保单位并不是很多。

  素有“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之称的甘肃地处欧亚大陆咽喉位置,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境内有不可移动文物点逾1.6万处,现有世界文化遗产7处。(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