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戏曲传承不该“牡丹独俏”

2015年01月20日 15: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

  戏曲传承不该“牡丹独俏”  

  近来的昆曲“园林”可谓“春色如许”:先是汇集了蔡正仁、岳美缇、汪世瑜等当今昆曲界泰斗级人物的“大师版”《牡丹亭》在京上演、一票难求,后又有上海昆剧团“典藏版”、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等全国七大昆曲院团8个版本的《牡丹亭》“闹热”首都剧场。

  近年来,由白先勇携手两岸三地艺术家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肇始,该剧的不同版本一拥而上。作为戏剧文学与舞台表演的双美之作,加之柳梦梅与杜丽娘的“至情”形象,《牡丹亭》在培养青年演员与观众方面功不可没。但换个角度来说,独具魅力、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昆曲艺术,绝非仅靠一部《牡丹亭》就能承载。

  拿《牡丹亭》的8个版本来说,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经典固然是好事,但几场演出均挂在“名家传戏工程”的名头下,似乎更值得思索。近年来,借助名家的力量,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的工作持续开展,“全国昆曲院团导演培训班”“全国昆曲小生演员培训班”等全国昆曲院团的联动经验为戏曲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努力。但全国“一盘棋”的昆曲发展思路也有其内在问题:在昆曲的流布中,数百年来形成了南昆、北昆、苏昆、湘昆等不同的地域流派,一些在江、浙、沪昆曲生态区外缘的表演团体,在传承上存在明显地域属性,若以相对统一的表演范式来衡量与要求,则有可能消解昆曲文化的多样性。而且昆曲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剧目丰富、行当齐全的特点,若只围绕一部《牡丹亭》、围绕生旦两个行当做文章,对于昆曲的多元形态亦是损伤。

  由此笔者联想到诸多地方性大剧种的传承。一些剧种在传承的过程中,剧目越唱越少、家底越来越薄、流派渐失特色、表演范式渐趋同质。今天,我们该如何延续戏脉?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些传统深厚的大剧种,在发展中有其基本规律:如尊重行当与剧目的丰富性、注重经典范式与地方经验的圆融贯通、实现不同风格的张扬与延续……在笔者看来,这些都应成为戏曲传承与保护的对象。

  当下,一些院团与其抱住一部经典不放,不如整理一下自己的家底;与其为了评奖而盲目上马新戏,不如扎扎实实地恢复一些传统戏。毕竟,“牡丹独俏”不是戏曲传承的良性传承,凭几部“吵”得火的经典,无法真正改变戏曲艺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整体生态。非 鱼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