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应破除“剪刀石头布”的研究尴尬

2015年01月23日 10:23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

  4年前,“剪刀石头布”这个被视为儿时的游戏,被学者用到一项正儿八经的科学研究中。现在,这项此前被讥为“吃饱了撑的”研究,入选了“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2014年度最优”,成为了中国首次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社科领域成果。 (1月22日《钱江晚报》)

  没获奖之前,被讥为“吃饱了撑的”,一旦逆袭,又被人捧成“有本事你也去麻省理工拿个奖”。你跟他谈学术,他跟你谈效益;你跟他谈研究,他跟你谈获奖,这大概就是“剪刀石头布”此类科学研究遭遇到的尴尬。

  一百多年前,“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简单的“豌豆开什么颜色花”的实验结果,如果放到现在,想必也会引来诸多吐槽,“种豌豆谁都会啊,农民伯伯都知道的事情,你一个科学家花那么大力气做啥?”“这个研究能增加豌豆产量吗?”……长久以来,人们一提到科学会立马想到自然科学,而且与技术等同起来。研究出来的成果得了什么奖、可不可以产生效益、能产生多大的效益似乎成了评判科研成果的不二标准。

  现在,“剪刀石头布”科研命题真假通过获奖已经得到澄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它可能会为诸如物理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做出贡献。但质疑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是滑向了另一个层次。饱受学术腐败、“砖家”侵扰的人们,更想让他们眼中的科学家来做点对自己有用的事情,而不是继续研究那些经世但不能“致用”的小玩意。比如,有人就开涮说,让这些科学家去研究股市吧,掌握了必赢的经验,再转卖给所有人,皆大欢喜。

  重结果轻过程、重实用轻理论,农耕时代科技发展的窠臼,在这次舆论反应中一一得到印证。但必须厘清的是,科学从来就不是为了直接“用”而研究的;直接为生产服务的,那是技术。虽然很多情况下科学和技术可以结合,马上变成生产力,但科学研究却不能以急功近利为目的。急于“变现”,用完全工具的观点去看待科学,只会影响人们对科学的价值判断,滋生反智心理,让科学研究与公众认知渐行渐远。如果人们不尊重科学家从常识中探索真理,人们依旧对类似的豌豆实验、“剪刀石头布”研究嗤之以鼻,那么科学发展就难以走向开阔地。长沙晚报评论员 庹新岗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