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在语象激变的时代不如安心做个“网语盲”

2015年01月26日 14:21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

  如果你还在微信朋友圈的留言里用“给力”、“造吗”、“有木有”之类的词组,就不免显得落伍了。这些一度红遍大江南北的潮语,已经变成跟不上形势的明日黄花。眼下,要学会 “约吗”、“你嫉妒我的美”、“我不愿意将就”……才算是与时俱进、紧跟潮流。

  网络热浪,来势汹汹,去更匆匆。昨天刚刚搞清楚一个新词,今天可能已经过时了,而明天又会流行什么,没有人能预料。这就是网络时代的语象环境。

  上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2014网络语象报告》。该报告以近万字的篇幅,详细梳理了2014年的网络热词,包括“萌萌哒”、“我也是醉了”、“且行且珍惜”、“涨姿势”、“暖男”,等等。

  看完这份报告,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有人觉得非常亲切,因为跟自己的生活非常贴近;但也有人觉得很陌生,甚至可能要惊诧地说一句:“原来2014年流行过这样一些话呀?! ”

  当下,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两套并行的话语体系:一套是传统的,另一套则是网络的。前者有高度的稳定性,而后者则处于频繁的变化中。虽然两者有所交叉,也会互相影响,但大多数时候,它们的界线非常分明。

  正如前面所说,很大一部分人并不认识,也不使用网络话语体系,其中的原因很复杂,除了对网络的依存度和介入度较低之外,还可能因为不爱跟风、有意抵抗,或者对潮流不敏感。这类人常被称作 “网语盲”。当语象“动荡”成为一种常态时,不清楚、不了解新语象的“网语盲”,也就成了所谓的另类。

  做“网语盲”的“坏处”很明显,包括对热点缺乏认知、无法融入他人话题、难以跟新世代沟通……这些“坏处”时常令“网语盲”感到焦虑,甚至是不自信,然后就催促和强迫自己去学网语、用网语,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

  然而,在笔者看来,与其被动地追赶潮流,倒不如停留在潮流的后面,安心做个“网语盲”。因为在语象激变的时代,网络话语体系中的潮流大多是泡沫,其存续时间取决于时效性,时效一过,泡沫便会迅速破灭。

  有人认为,及时掌握网语就能及时了解社会进程,换句话说,不懂网语也就是不了解社会。这种观点非常片面。事实上,网语只是社会现象的符号之一,它无法涵盖现象的全貌,甚至可能因为不断被解构、调侃,最后反而稀释或遮蔽了现象的本质,从而影响更多的人对现象做出判断。

  根据笔者的观察,大批的网语拥趸不过是会说一大堆网语而已,他们并不深究语象变化的深层原因,因为根本不感兴趣,之所以要乐此不疲地跟随网语的新动向,也仅仅是为了赶时髦。这些人才是真正脱离时代的人。

  那么,不妨与网语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拒绝,也不过分亲近,就算真的成了“网语盲”,也好过陷入“快速记忆,再快速忘却”的漩涡中疲于奔命。

  □本报记者/王 研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