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余华10年杂文首度结集出版 称"我们都是病人"(图)

2015年02月02日 13:49 来源:天府早报  参与互动()

余华10年杂文首度结集出版

  天府早报记者段祯

  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到近年的《兄弟》《第七天》,余华每每有新作问世,总会在文坛掀起喧嚣与骚动,引来热议与争鸣。作为在文学与现实中“呼喊十年”的阶段性回望与总结,余华10年杂文《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于近日首度结集出版。

  即兴写作 能出版就很幸福

  近日,该书在北京举行首发式,余华也对一些读者关心的问题做了回应。

  余华坦言,“这些文章基本都是即兴写的,不是深谋远虑的,我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能够出版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记者看到,作家在日本、纽约、南非、埃及等地的游记文章亦占不少分量。

  面对提问,余华几度说到“不要在人民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问及作家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如何保持适度的距离,他表示,一方面作家表达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反应,这是一种本能反应;另一方面要写离现实最近的题材的时候,但叙述的角度又是最远的。就好像拿着望远镜反过来,把这个情境推远了,《第七天》的写作经验就是这样。

  选择书名 觉得它是最好的

  至于为何选择《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作为书名,余华表示“没什么刻意的,就是觉得(它)是最好的”。书的封面则以灯火通明的城市夜景与破烂不堪的棚屋泥地作为对比。

  在这篇同名杂文中,他以六一儿童节的一个新闻报道为例,一个北京的小男孩想要的礼物是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而一个西北小女孩则羞怯地希望得到一双白球鞋。他写道:“两个孩子梦想之间的差距,显示了两个极端……历史的差距让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欧洲四百年的动荡万变,而现实的差距又将同时代中国人分裂到不同的时代里去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现实和历史双重的巨大差距里,可以说我们都是病人。”

  “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都是病人,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两种极端里,与其说我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我是在寻求治疗,因为我是一个病人。”他如是说。

  ■记者提问

  问:关于“我们都是病人”,您觉得寻求治疗的出路在哪儿呢?

  余华:出路在脚下嘛,有这么一句时髦的话,路在脚下。其实写作不是为了寻找出路,而就是因为找不着出路才写作,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出路,而且每个人的出路又是不一样的。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问:《第七天》是用死者的世界描写现实,可以说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对于关注和表达现实,您认为小说与随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您个人更偏爱哪种表达?

  余华:这个问题的前半部分已经回答了,就是距离。后半部分,小说和随笔,不存在更偏爱什么,就是随笔有随笔的好处,你可以更直接地去写。但是小说也有小说的好处,能够表达更多的感受和情感的东西。当小说写多了就想写写随笔,当随笔写多了就想回来写小说。还是一个变换口味的问题。

  问:很多文章提到了童年对您的影响,这本新书也有两篇有提到了童年,您怎么看这种影响?童年是类似您源源不断的一个灵感来源吗?

  余华:差不多吧。因为童年的记忆太重要了,因为我觉得童年对一个人来说是决定性的,世界观最早就是那个时候形成的,后来只不过做一些修改而已。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