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89岁老人花16年写家训家史 自费2万出版后赠亲友

2015年03月25日 08:40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

  中间为姜华屏老人

  近日,江苏省溧阳市耄耋老人姜华屏用十六年艰辛写好了家训及七代家史,并花了两万多元自费出版赠送亲友,这在溧阳尚属首次,在当地受到了热捧。

  89岁老人生于耕读世家

  今年89岁的姜华屏出生于溧阳市南渡镇石街村耕读世家,1949年4月23日,溧阳解放后参加革命,在空军工作25年,多次受到嘉奖,1960年5月19日在北京出席全军文教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了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邓小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1976年转入地方工作后,前后任溧阳县供电局副局长、溧阳县委党史办副主任、党支部书记,退休后又留用九年。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兴起了盛世修志、修谱的热潮,1999年清明节,姜华屏和兄弟们带领晚辈到天目湖湖畔的九龙山扫墓,问到祖先的情况,晚辈们全无知晓。这时姜老对兄弟们说:“我们家的近百年来的兴衰历史和家庭主要成员的成长过程、工作业绩,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反映了我们家的家庭成员世世代代继承了前辈的家训和好家风。我建议应该趁我们健在之际,抢写出从曾祖父到曾孙的七代家史,这对后代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也是一项很有历史价值的工作。”兄弟们听了一致赞同,并认为姜华屏有搞地方志的工作经验,决定由他负责编写。

  家谱涉及140多个家庭

  由于文革期间,村山的姜氏族谱已被烧毁,关于姜氏的史料几乎一无所有,因此,姜华屏只得到家乡老人那里一一走访,寻根问祖。他由于住在城里,加上年高体弱,行走不便,但是他克服重重困难,走访了村上100多位老人,记载了密密的30多本谈话记录,前后又于远在天南地北及海外工作的兄弟姐妹们及他们的晚辈逐个联系,记录了他们的谈话资料,经过12年的仔细调查,对涉及到的一百四十多个家庭,四百多名主要人员的情况基本摸清后,又通过反复核对资料,开始动笔写稿,至2014年春节写好了初稿,在春节期间又与各家主要人员进行了最后的核对,在今年春节正式付印出版,赠送亲友。记者近日通过对姜华屏及有关家人的家访,并详细拜读了这本家史资料,觉得姜老着实花了功夫,在这本四万多字、六十五张照片中可以看到这本资料世系清初、脉络分明、家训家风贯穿始终,家庭人物写的详实、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本资料把姜华屏前三代和后三代的家庭人物情况都交代得一清二楚,特别介绍对父辈勤劳致富、日军侵华、家破人亡的史实写得特别详细,(他父亲1940年被鬼子毒打而死,年仅43岁,母亲悲愤过度,于1941年病故,终年41岁。)另外,姜老对兄弟4人先后参加人民解放军,在部队的大熔炉里茁壮成长、多次获奖的事实也做了细致的介绍。

  记者家训和家风极其朴实

  在资料中看到姜老对其家训和家风(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爱家爱国、睦邻友好、宽容仁和)的叙述并不是空泛而谈,而是写的极为生动,记者在这里也摘录几段加以说明:“伯父万金未上过学,他自幼务农,是种田能手,被乡亲誉为“种田状元”。伯父又是植桑养蚕能手,每年主要养一季春蚕,蚕茧年产量一般在300斤以上,对一家普通农户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伯父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他20多岁时第一次建新瓦房,屋架已立好,邻居有意见,说新屋正对他家后门,影响他家“风水”,伯父毅然决定将已竖立起的屋架拆下,移至另一空地建成新房。”

  “父亲从南京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终身从教。他工作认真,敬业爱生,深受各方欢迎。他性格内向、温和,沉默寡言,与世无争,洁身自好,以诚待人。乡里有纷争,常请他主持公道,因此在乡里也有一定声望。他生活俭朴,除因工作需要做过一些较好的衣服外,从不多花一分钱。他节假日回家,即使从上海回来,也从不给家人带任何礼物。即使是孩子们向他要钱买学习用品,哪怕是一枝铅笔一块橡皮,也一定要确实需要了,才会同意其买。”“母亲张秀华,她未上过学,但精明能干,治家有方。父亲在外地教书,她在家操持家务,桑田耕织,安排得井井有条。孩子多,吃饭的人多,已够忙了。她还能挤时间为全家人做鞋子、剃头、缝补洗涤衣被,有时还要织绸织布。她待人宽厚,同情穷人,邻居亲友向她借钱借物,她都有求必应。对方无力归还,从不相逼。家里杀了猪,她总要将猪血和小肠做成菜汤,给左右邻居每家送一大碗品尝享用,年年如此。她自己生活则十分俭朴,很少添置新衣。孩子们穿衣也总是老大穿过后给老二穿,老二穿过给老三穿,到不能穿了才拆成破布做鞋底或作他用。每次吃饭,有好菜时,总是让客人吃,自己舍不得吃好菜,剩菜剩汤,从不倒掉,她往往一人吃掉,一面吃还一面笑着说:“我是泔水缸。”

  亲友们读了这本家史资料以后,都感叹万千。在溧阳市溧城镇嘉丰社区工作的曾外甥女周瑛告诉记者:“我看了这本家史资料,学到了姜氏世代相传的好家风、好家训,发誓要以先辈为榜样,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社区工作者。这本资料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使我们前辈家破人亡的滔天罪行,歌颂了共产党领导我们翻身解放、走向光明幸福之路的大恩大德。日寇的罪行,党的恩情,我要应世不忘。”

  通讯员 王田夫 记者 郭靖宇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