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8岁渤泥国王赴明朝访问病故 被金庸写入"碧血剑"

2015年03月30日 10:47 来源:江南时报  参与互动()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精品联展正在南京市举行,“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也受到了各方关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南京有众多的相关历史遗迹,其中,龙江船厂遗址和渤泥国王墓这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列为“海上丝绸之路”南京遗迹正式申报点。

  3月28日,7省9个申遗城市的相关领导和专家赴宝船遗址公园,一睹郑和当年七下西洋起锚地的风采。

  江南时报记者 黄勇

  宝船木料铭刻责任人姓名

  作为明代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南京也留下了众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迹。龙江船厂就是其中之一,在明代这里曾经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为郑和下西洋建造了数百艘宝船。

  “龙江船厂其实比宝船厂的概念更大,因为在明代龙江往西都是船厂,而最核心的宝船厂是其中之一。”南京宝船文化管理公司有关人士介绍,宝船厂遗址目前仍留有3个长达四五百米的作塘(造船船坞),共发掘出明代造船遗迹三十多处,各类文物2000件。宝船厂遗址公园以作塘遗址为中心,建有郑和下西洋碑廊、雕塑群、遗址出土文物展馆等景观和设施,全景式再现了当年宝船厂的盛况。

  该人士介绍,当年的造船很讲究,六号船坞曾出土了一根长约11.07米的大舵杆,可以以此算出当年的船长至少百余米,足见当时宝船的雄伟。而且考古工作人员还发现古代造船的人非常讲究责任制,从进料、领料,再到加工成各种构件,每一件木料都有严格的记录,并且直接将责任人的姓名和进料日期刻在材料上。“像明城墙砖一样,保证原料质量的同时,杜绝贪污浪费。”

  郑和当年下西洋时,船队专职配了书记官随行记录,内容包括所到地域,甚至当年夜空星象等。海上星象图的点点繁星、航海船队阵形图……据介绍,一幅珍贵的航海图也是这里的“镇园之宝”,此前,全世界都少有人见过。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处可以“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石碑,也非常珍贵。

  朱棣为渤泥国150多人封官

  宝船厂遗址代表的是“走出去”,位于雨花台的渤泥国王墓则代表着“走进来”。渤泥国是今天的文莱达鲁萨兰国的前身,作为南洋群岛第一大岛,这处交通枢纽地域是郑和船队当年的必经之所。渤泥国同中国的友好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西汉时期。明代初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与渤泥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进入鼎盛时期。公元1408年,在郑和船队下西洋期间,年仅28岁的渤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偕王妃、子女等亲属和陪臣共150多人远涉重洋,前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受到明永乐皇帝朱棣热情、隆重的接待。然而由于不幸染上伤寒急症,国王不幸病故。遗言为“体魄托葬中华”,朱棣遂其遗愿,以王礼将他厚葬于南京的石子岗这块风水宝地。

  渤泥国墓神道旁龟趺负载的石碑上,清楚地记载了历史上中外关系的这段佳话。神道两侧的四个石翁仲,虽身着中国武士铠甲,但颈项处又系了领结,应该是雕琢时考虑到了外国人的形象特征。这段故事也被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写进了小说《碧血剑》中。

  南京郑和研究会会长、南京文广新闻局原副局长陈平女士说,当年朱棣给每个人都封了官,并安排能工巧匠为每个人做了件官服,“肯定用的就是南京的云锦。”28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三百多次,至少有4个国家的11位国王率团前来回访。

  仿明代2000料海船复建的宝船将八下西洋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迄今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如今,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从一开始就倍受各方关注。南京在2012年与泉州、宁波等八座城市一起,加入了“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的行列。

  宝船文化管理公司有关人士透露,除了申报遗迹外,南京郑和宝船复建也已经启动,不过复建的不是最大的“大福”5000料大号宝船;而是中等的2000料海船,这种船也是郑和船队中的代表船型。该船体全木结构,长70.10米,排水600吨,“待资金到位后,即将基本完工,也将代表南京八下西洋远航。”

  “‘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城市今后还会不断扩大。”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副主任张云解释说,“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不但涉及到国内,还涉及到国外,比以前涉及到的任何一个遗产申报都要复杂得多。

  根据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表,今年要基本完成准备工作。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介绍,接下来将会设立一个协调工作机构,统筹全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并加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研究。

  接下来,南京市还将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做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各项基础准备工作,对“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点地方也将设立保护法规,并和其他城市共同做好申遗文本的编制,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成功申遗。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