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志愿队跑遍山西寻百位抗战老兵 为郝梦龄将军立碑

2015年04月13日 11:32 来源:山西晚报  参与互动()

  距繁峙县城60公里东北处有一块山地,没有耕地,没有森林,黄土裸露的大地沟壑一望无际,当地老人说,近百年来这里都是这样。2015年4月6日这一天,这里出现了几十个从全省各地赶来的年轻人,他们穿着同样的马甲,拿着青松树苗,除了呼呼的西北风,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一头长发的姑娘拿着随身喇叭在做发言:“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让它的悲壮惨烈与不屈抗争成为民族的集体记忆……”山顶的风猛而疾,几十人的群体肃静着。他们在这里为抗战名将纪念碑揭幕,栽下了70棵青松。

  这片无名山地在70多年前有另一个名称——“忻口战役204高地”。这些年轻人赶到这里,是为了一场纪念。这里,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二位中国军长、国民革命军第9军军长郝梦龄上将的殉国处。

  这是一支山西各地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志愿队,他们的宗旨是“关爱抗战老兵”。4年多来,他们的足迹遍及全省,寻访到近百位抗战老兵。历经半年多的筹划,今年清明节刚过,他们为郝梦龄上将建立了纪念碑。发言的姑娘叫杨柳,是其中一名志愿者。

  1 她想找寻爷爷没讲的故事

  杨柳讲的故事是关于一代人的悲欢离合,是浓缩在几分钟内的传奇人生,但她的表情没有特别的变化,说到动情处,她甚至会用喝水、查资料掩盖过去。这种老练,杨柳并不全归功于自己的职业训练。接触“抗战老兵”后,相比同龄人,她觉得自己能以更好的心态对待所有的事情。

  今年30岁出头的杨柳是省内一家旅行社的管理人员,曾经是旅行社里业务拔尖的导游。以“见多识广”形容她,算不上是恭维,但谈起老兵和那段抗战史,她口中部队番号、战斗序列、枪械名称的准确性,以及她毫无怀疑的态度,仍然让人感到惊诧,与她的年轻不大相符。

  杨柳和老兵的故事源自2013年。当时,她在微博上看到关爱抗战老兵的故事和全国抗战老兵基金会的新闻,心头一热。“抗战老兵”这个词对她来说,最早来自于家族。“我爷爷是抗战老兵,他是1912年生人,2005年去世了。”杨柳从小和爷爷在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爷爷比她大整整70岁。爷爷跟着部队走南闯北,解放后跟着南下部队一直打到了云南,就在云南驻扎,1951年转业,从云南回到了山西。

  杨柳对爷爷的故事知之甚少,直到他去世,才从他的遗物中看到了转业证、奖章等爷爷参军时的东西,从父辈中了解到了一些故事片段,“我对那段抗战史非常好奇,但当时了解得真不多。”

  从网上看到“抗战老兵”的组织在找寻全国抗战期间的老兵,杨柳觉得“这些人已经不可能有活着的了,就算有,也将近100岁了,因为我爷爷都去世10年了”。抱着好奇的态度,她搜到了“山西关爱抗战老兵”的QQ群,加入后发现,原来在现实中,还有那么多抗战老兵。

  “我想起我爷爷,他那么疼我,但从没说过自己的故事,连我爸他们都不是很清楚。现在,这些爷爷有的还健在,我应该找找他们,把当年的故事留下来。”杨柳说。

  2 我们要做不能忘本的孩子

  这个QQ群的网友来自全省各地,大都是历史爱好者,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包括医生、国企职员等,还有学生。大家一般都在晚上或周末聊天,每个人利用自己的人脉和社会关系找寻到一些抗战老兵,然后上门做调查,将调查的情况发到群里,网友们再搜集资料,完善证实老兵的身份。

  新加入的杨柳既不熟悉老兵的历史背景,当时身边也没有线索。“我是个行动派,我开车带大家去找吧。”在这个群里,她是第一个有私家车的,她的车成了“关爱抗战老兵”最早的寻访车。

  大家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把已经搜集到的30多位老兵挨个走访了一圈。对杨柳来说,这是一次不凡的旅程。“我们几个像着了魔,陷进去了,一到周末就在各县市跑,其他的事全都推了。”

  至于为什么如此着迷,杨柳很难解释清楚。老兵传奇的故事、坎坷的经历,对她来说都像是一本易看难懂的书,而最打动她的是“不理解”——老兵不理解为什么突然有人想听过去的事,她不理解老兵为什么对自己的经历吞吞吐吐。

  老兵的故事已经尘封了几十年,很多人甚至从未和自己的孩子说起。尽管网上很多史实已经不再神秘,但对于这些老人来说,他们经历的抗战,成为了他们一生命运的转折,不管荣辱,都与此相关。“我一个30岁的人,对着一群近100岁的老人,听他们讲自己在像我这么大的年纪,甚至更小的时候的故事,他们看上去已经颤颤巍巍、耳背、说话不清楚,但谈起抗战,还记得子弹的气味,还记得离开家时身上穿的衣服的颜色……时空都好像换了一个模式。”杨柳惊奇地感受着这一切。

  2013年,他们在太原找到一位抗战老兵周锡奎。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中,周锡奎是国民革命军第61军72师217旅434团的一名班长,当时团长程继贤奉命在繁峙县鹞子涧与日军展开厮杀。几天时间,434团包括团长在内的1000多人相继阵亡,活下来的不足百人。当年周锡奎死里逃生,70多年过去,如今97岁的他念念不忘在那次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他对志愿者说,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在鹞子涧为牺牲的战友立一个纪念碑。

  杨柳和志愿者决定帮老人完成心愿。2013年10月2日,志愿者们利用假期奔赴平型关鹞子涧沟实地考察,附近鹞子涧村里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情。志愿者们找到了全村年纪最大的一位85岁的老人,他隐约记得这件事。1937年,他8岁,见过他的哥哥、父亲们去收拾那些尸体,埋在一个大沟里。老人带着志愿者找到了那个沟,山高沟深,已经没有了山路,杨柳和志愿者用了近一个小时来到了老人指认的现场。这块土地70多年来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来过,他们是第一批祭拜的人。

  经过志愿者不懈努力,为阵亡将士立碑的事情终于有了着落。2014年4月7日,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山西省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代表、民革山西省委代表、繁峙县民政局代表和幸存的抗战老兵周锡奎的亲属一起,为烈士墓碑揭幕。“在他们眼前,我们都是孩子,我们要为老人做不能忘本的孩子。”杨柳说。几年来,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们寻找到的90多位老兵中,健在的只剩70多位,“我们的时间是以年算,老兵是以天计、以时计。”

  3 这是一项越做越小的公益

  2014年7月8日,台湾“前国防部长”“前行政院长”郝柏村与一群退役将领,以抗战老兵的身份来到山西,重走抗战遗址。山西省台办将接待任务交给了杨柳所在的旅行社。“我当时已经不做导游了,但一听是老兵的事,我主动找领导去谈,我来带。”几天的行程中,杨柳和这些退役抗战老兵相识了。

  一路陪着这些老兵走,杨柳的介绍让已经95岁的郝柏村刮目相看。他没想到,大陆还有这么了解国军抗战史的年轻人,“在台湾都没有多少年轻人知道,也没有多少人感兴趣。”郝柏村对杨柳说。得知杨柳是一名“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时,郝柏村非常感动,在路途中给杨柳讲了很多他当年参加抗战时的故事。几个月后,郝柏村再次到河南、陕西抗战遗址访问时,还专门私人邀请杨柳作为嘉宾参加。获知杨柳他们正在为抗战烈士郝梦龄上将筹备纪念碑时,郝伯村也接受了杨柳的邀请,为纪念碑题字。纪念碑的落款处,郝柏村的署名是“抗战老兵郝柏村”。“和这些老人的情谊是让我坚持做的主要原因。”杨柳说。寻找到老兵们,志愿者们经过程序落实,要向全国关爱抗战老兵的公益基金进行申报,为老人们申请“致敬礼金”,有的是300元,有的是500元,然后山西志愿队再自己发动爱心捐助,由爱心人士认捐,为每位老兵凑够每个月1000元的致敬礼金。“他们的时间不多了,早一点为他们申请下来,就是早一点对他们的安慰。”在杨柳眼中,这笔钱并不单单是为了解决老人的生活困境,对老人来说,这份收入象征着一份尊严。“每一个老兵都是一本书,一部电影……”杨柳说。2013年,他们寻找到老兵李省增。几个月后,志愿者从一份黄埔军校同学录中偶然发现了李省增21岁时的戎装照片,洗出来送到老人手里。98岁的老人看着77年前的照片,双手颤抖,满眼含泪,不断喃喃地说,“这下有证明了,这下能证明我是抗战老兵了。”

  老兵刘升成了杨柳的忘年交,有时候还主动打电话叫她去家里聊天。2014年春节,刘升还送了杨柳自己的一幅字,上面是自己写的一首诗:“杨柳春来早,喜鹊枝上鸣,‘七七’飞天河,台海传捷报”。他巧妙地将杨柳的名字和生日七月七日放在了诗里。几个月后,刘升去世,这幅字成了老人的绝笔。“这是一项越做越小的公益,但我得到的,远比我付出的要多得多。”杨柳说。

  ○公益档案

  杨柳,女,山西太原人。2013年加入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行列。2014年4月,为平型关战役鹞子涧战斗程继贤团阵亡将士立碑;同年8月,为中条山阵亡将士立碑;同年9月,参加关爱抗战老兵全国志愿者活动。2015年4月,为忻口战役阵亡军长郝梦龄将军立碑。加入志愿队以来亲身参与拜访或寻访抗战老兵近50位。

  ○公益梦想

  我希望国家能在医疗方面对这些抗战老兵给予资助。多为他们报销一些医药费,多一些医疗保障。老兵们现在年龄最小的也90岁了,希望他们能够安心度过晚年。

  结束语

  从3月5日到4月13日,“公益人·公益路”栏目共刊发了12篇稿件,12篇稿件呈现了12位公益人的公益之路,他们有的关注残弱,有的致力救援,有的在与时间赛跑关爱抗战老兵,虽然他们奔波在不同的领域,但都有着同样的公益情怀,都在一路走来探索着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模式,都在为山西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光与爱。这12个人只是其中代表,还有更多公益人像春风一样,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默默送上春天的温暖与生机。在此,山西晚报作为“山西公益联盟”的发起者,向所有公益人致敬!“公益人·公益路”的系列报道今天画上句号,但本报传播公益、践行公益、传递正能量的脚步仍一如既往。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