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祖传“副榜炉”技艺濒临失传 有280多年历史(图)

2015年04月13日 16:05 来源:海峡导报  参与互动()

  导报讯(记者 李大荣 通讯员 刘永良 文/图)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龙岩永定的“副榜炉”,被电磁炉打败,产业日益萎缩。如今祖传技艺濒临失传,六旬老人童文鼎希望能够申遗,寻觅传人,留住这项祖传的技艺。

  据《永定县志》载,“副榜炉”发明地在永定峰市镇,距今已有280多年历史。原来,“副榜炉”创始人童祖宠,天资聪颖,自谓科甲连捷唾手可得。童祖宠29岁时(1732年),赴乡试仅得“副榜”,心灰意冷,后到寺庙当和尚。见寺中所用火炉,不但笨重还散发臭气,萌生改进。经不断试验,创制出“副榜炉”,不仅耐高温、省燃料,还透气。据悉,“副榜炉”经选泥、筛灰、煅烧等十几道工序制成,有四方炉、桶子炉等样式,深受用户青睐,具有着火快、省木炭的特点,多用于烧水、煮药、温米酒等。

  据了解,童文鼎今年67岁,是龙岩市永定区峰市镇人,为童祖宠后人,十几岁开始制炉。如今,每个月大概能做100个炉子,每个约20元,一般作为手工艺品,或是旅游纪念品等。

  童文鼎说,上世纪二十年代“副榜炉”不仅风靡漳、厦、潮、汕各茶馆、饭店,还远销东南亚各地,风靡一时。现在,客家华侨返乡,总会带上几个炉子,让人睹物思乡。1999年,当地修建水库,“副榜炉”出产地童屋搬迁,童祖宠的故居及炉窑消失了。在当地,现在只有他一个人会制作“副榜炉”,独木难支。

  如今,“副榜炉”主要作为手工艺品,供游子寄托乡愁。现在,面对传承后继无人的窘境,童文鼎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副榜炉”制作工艺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定先祖的技艺不能丢,要让煅烧“副榜炉”的窑火一直燃烧下去。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