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蒋晓云:不为大人物作传,只想替小人物留下足迹

2015年04月15日 13:32 来源:江南时报  参与互动()

  她,好像一个姗姗来迟,却终究要回来的老朋友。顺着那些文字,你会遇到30年前的台湾文学,60多年前的时代记忆,以及那个人们似懂非懂,又深爱不已的张爱玲……

  如果没有《百年好合》,大多数人不会知道蒋晓云。

  即使她20岁出头就在台湾文坛崭露头角,连续三次获得联合报小说奖,受到夏志清、朱西宁等文坛前辈的肯定,但人们未必知晓——毕竟,她的作品一直没有在大陆出版。

  如今,随着这本书问世,这位享有盛誉,却少有露面机会的台湾女作家终于走进公众视野。

  人人都爱传奇,曲折、离奇、最好又皆大欢喜。好像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之恋》,原本是两个自私的男女,因为一座城的沦陷成全一场爱恋。

  蒋晓云也写传奇,她写小人物的离散、动荡,以及不动声色的坚韧。她们不苍凉也不繁华,站在时代的坐标,经历了最动荡的时代,把命运交给历史的洪流——这,便是《百年好合》。

  蒋晓云出道很早,这位1954年出生于台北,祖籍湖南岳阳的女作家,差不多和朱天文、朱天心、吴念真同时登上文坛。

  22岁,她凭借短篇小说《掉伞天》拿下联合报小说奖二奖(首奖空缺),之后又凭借《乐山行》《姻缘路》两次获得联合报小说奖。

  出名要趁早,这句话出自23岁就写出《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张爱玲,也适用于21岁就发表《随缘》的蒋晓云。作为文坛新人的她,一开始就深受文坛前辈夏志清、朱西宁等人的认可。夏志清更是称她,“不止是天才,简直可说是写小说的全才”。

  1980年,夏志清曾为蒋晓云的第二本小说集《姻缘路》作序。在这篇《论蒋晓云小说里的真情与假缘》评论中,他曾多次拿蒋晓云与张爱玲做比较。

  谈及《随缘》时,他说,“比起张爱玲的《传奇》,那几篇喜剧型的短篇,真的并无愧色”。又说到写“无情”,张爱玲做到的“无情世代的先觉者”,多少有些奇趣,蒋晓云笔下的知识青年,却是没有理想的一代。

  有趣的是,蒋晓云并不是“张迷”,也无心成为这位天才作家的接班人。张爱玲似乎也不高兴拿二人做比较。她曾给夏志清写信发牢骚说:“作品里有些近似的地方,也许也是因为台湾禁印大部分五四以来的文艺,以至于这些年来有些青年受我写的东西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初,蒋晓云踏上赴美留学之路,之后投身科技业,在文坛消声匿迹。“我也有很多同事、朋友,他们到现在都不知道我写小说。”对于这段转身,蒋晓云坦言,好像蓄意“潜伏”在另一个行业几十年。

  直到2011年,台湾《印刻》杂志发表她的新作《桃花井》,人们才意识到,那个很会写小说的蒋晓云回来了。据说作家张大春最激动,直说“她是我的偶像”。

  回归后的蒋晓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庞大的写作计划:写38个生于民国的女人(从民国元年到民国三十八年),一人一个传奇,她们的故事是野史,也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借此编织出不一样的民国图景。

  《百年好合》便是民国素人志系列的第一本。书中写了两代人,14个女人的故事,她们互为关联,却又各自飘零,她们的命运就像王安忆所说,“越过时代的隙罅,视野逐渐开阔,要博一博,看能不能博出一个新天地。”

  关于这本书,蒋晓云的要求是,不为大人物作传,只想替小人物留下足迹。这个不是“眷村人”的“外省人”,决定用书写的方式,把目光放在那些流浪在外、被遗忘,但又始终不曾离开的寻常百姓身上。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