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金融史研究称 银行招聘曾考"九一八"发生在哪年

2015年04月21日 08:37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李婷

  “五卅、九一八、一·二八,分别发生在哪年?”“蒸汽机、汽船、火车、电灯、无线电的发明人及其国籍?”这是1936年沪上一家银行招聘考试的试题。

  近日,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平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早在80多年前,沪上银行的公开招聘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在笔试阶段,考生至少需要通过国文、算术(珠算及笔算)、英文三关,并依据应聘银行的实际要求相应增加科目。而获取考试资格,必须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做介绍;笔试结束后还得过面试关。刘平认为,银业行实行的这一套严苛的招聘程序,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国文不满70分不能进银行

  据史料记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区域内分布着大大小小200多家银行。要进这些银行上班,并非易事,先得有人做书面担保。刘平告诉记者,实行书面保证时,一般先由招聘人员提出保人的姓名、职业、资产等,接着银行派人调查,如经审查与投考资格相符,再由保证人在正副保证书上签字盖章。

  记者在上海市档案馆查阅到了上海最早开设的华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行员的一份保证书,保证人是孔祥熙和宋霭龄的长子孔令侃。在这份保证书上,详细写明了孔令侃的籍贯、职业、家庭地址,并注明如被保人有违背行规及侵吞公款等行为,均由保证人孔令侃完全负责。

  接下来的笔试也不容易,包括了国文、英文、银行簿记、算术、常识、智力测试等诸多科目。“某君借款5000万元,订定月利二分,每月结息一次且分二期归还,第一期于满三个月时还本利,第二期于满六个月时还清,问二期各还若干?”又比如“请用‘各言其志’为题写一篇文章”……

  刘平感叹,就这些题目而言,哪怕与现在的银行入职考试相比,难度也不低,更别说教育普及远不如当今的80多年前。而所有的笔试科目中,国文的成绩最重要。以交通银行总行1933年第一次招聘为例,当年的招考简则第五条明确规定:各科成绩之总平均分数须在70分以上方得录取,但国文一科不满70分者概不录取。

  当然,面试成绩亦是重要的参考。比如曾有笔试分数很高的考生因为“面目狰狞”、不合服务行业要求而被淘汰。

  银行经历成为职场竞争力

  历史上的银行招聘还出现过一些小插曲,颇有趣味。根据1934年的《交行通信》记载,当年交通银行招考,考官在笔试现场比对照片时发现,不少考生本人比照片要瘦小和见老,因为他们报考时提供的是经摄影师加以修饰的美术照片,相当于现在的艺术照。

  人们为何如此费尽心思要进银行工作?上海市档案馆研究人员张姚俊认为,这与待遇有关,当年银行职员的收入在各行业中算是中上水平。根据档案记载,当时上海华资工厂工人月均工资为14.36元,男工略高,也不过24.08元。而一般银行的职员,最低工资要超过25元。如果是交通银行、中国银行这些大银行,起薪是40元;要是分行经理,能达到300元之高。这仅是工资部分,事实上,当年的银行职员,还能享受“年功加薪”等补充工资,以及诸如子女教育补助金、差旅津贴等。上世纪30年代,一斤猪肉的价格是0.37元,一斤香蕉0.1元,也就是说,在当时,只要物价不发生太大波动,这一“金饭碗”可保证职员家庭过着丰足而安逸的生活。

  学者则认为,除了待遇之外,银行自身的文化也是重要的吸引因素。当年,沪上不少有一定实力的商业银行都开办训练班。培训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强调纪律、尊师道、信用、操守、诚实等。这样培养出来的员工在职场上更具竞争力,这对当今的职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