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武备志"保存"郑和航海图" 详载下西洋船队路线

2015年05月13日 10:14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

  □祁海宁

  在50部备选“南京传世名著”名录中,相对于《红楼梦》《儒林外史》来说,《武备志》知名度不算高。其实,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百科全书”。值得一提的是,这部200万字巨著,竟然是400年前生活在南京的一个25岁小伙子,仅花3年时间就编撰而成的。

  能够“神速”出书,  其实是祖孙三代厚积薄发之功

  有明一代,北方的蒙古、女真,东南沿海的倭患,西南地区的土司叛乱,给国家安全带来了严重压力。受此刺激,各种私家撰述的兵书大量涌现。其中天启元年(1621年)于南京问世的《武备志》,一举成为中国古代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的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

  《武备志》中汇集了我国此前出现的2000余种与军事相关的著作,并且增补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秘籍”,加以系统整理、分类辑录,使其涵盖了古代军事学的各个方面。其总卷数达240卷,总字数达200万字,并且配图730余幅。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纲要》中给予该书极高的评价,称之为我国古代“军事学的百科全书”。该书编成之后,受到海内外的广泛重视,几经翻刻,明清两代产生了多种刻本,日本也有全文覆刻本,流传很广。

  《武备志》开编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这是受到了后金崛起事件的直接影响。该年四月,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攻陷抚顺,明军大败,朝野一片哗然。“见东事起,群臣莫究兵法”,年轻的茅元仪于是“尽辑平生私学,以为《武备志》”。

  开始编撰《武备志》时,茅元仪年仅25岁,书成也不过28岁。如此年轻就能如此神速地完成这一巨著,除了立志早、聪颖过人之外,还与其家风、家学密切相关。

  茅氏本是浙江归安(今湖州)大族。茅元仪的祖父茅坤,文武双全,曾以独创的 “雕剿”战术——“我兵故匿其形,倏出而剪其魁桀,如雕之搏兔”——连破17寨,一举平定叛乱。他还是明代著名藏书家,在家乡创建了“白华楼”,不仅藏书数量庞大,其中还有任职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及胡宗宪幕府期间有意收集的大量与军事相关的内府档案和情报。这些资料为茅元仪著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茅元仪的父亲茅国缙,曾任南京工部都水司主事,同样能文重武,著作等身。由此可见,茅元仪能够在青年时代一举完成《武备志》,其实是其祖孙三代厚积薄发的成果。

  虽是大部头,但从理论到实践编排有序使用方便

  《武备志》虽然部头极大,但编排合理,逻辑性强,阅读与使用都很方便。全书共分为《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和《占度载》五大部分,由理论到实践井然有序,每个部分之中内在联系也很紧密。

  《兵诀评》18卷是全书的总纲,主要介绍古代的军事理论。

  《战略考》33卷是历代战例的汇辑,从重视奇谋伟略的角度选录了从春秋到元代的经典战例600多条,比如吴越争霸战,勾践卧薪尝胆、乘虚捣隙;马陵之战,孙膑减灶示弱,诱敌入伏;赤壁之战,孙刘巧用火攻,以弱胜强;虎牢之战,李世民据险扼要,疲敌制胜等。

  《阵练制》41卷,分两部分。《阵制》介绍排兵布阵、军力配置的方法,将自古至明末出现的各种阵法收入其中,配以300余幅阵图,是历代收录阵法、阵图最多的兵书;《练制》则详述士卒选练之法,强调“言武备者,练为最要”。

  《军资乘》55卷,主要讲后勤保障,对军用物资的记载相当完备,从攻守器械、火器火药、车马战船到粮饷米盐,面面俱到。其对军事装备的记载更为重视,共收录各类武器装备600余种,集合了宋以后大量先进的军事器械。其中介绍了180余种火器,反映出他对于火器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有着敏锐的认识。

  《占度载》93卷,分《占》和《度》两部分,介绍了古代军事气象和军事地理学的成果。《占》部分记载日月星云、风雨雷电、五行云物、奇门六壬等内容,虽然颇涉迷信,但是包含了古代对天文知识的朴素认识。而《度》所载的兵要地志,详细记述了当时地理形势、关塞险要、海陆敌情、卫所部署、督抚监司、将领兵额、兵源财赋、兵马驻防等内容,是研究明代相关情况的宝贵资料。

  资料来源独特,成为史学家竞相寻觅的宝库

  在中国古代的众多兵书中,《武备志》能够得到公认,首先是因为其广收博采,内容全面。宋献在《武备志序》中这样称赞茅元仪编撰《武备志》,“其所采之书二千余种,而秘图写本不与焉;破先人之藏书垂万卷,而四方之搜讨传借不与焉。”的确,该书囊括了当时兵学的各个方面,为习兵者提供了一系列完整的军事知识。茅元仪对此颇为自傲,他说:“欲使兵家无遗言,学兵者无遗恨,……神为之佑,幸而得成。”

  更重要的是,该书中的资料来源独特,选材精当,史料价值极高。由于茅氏祖孙三代的悉心搜讨,尤其是茅坤不凡的经历,使《武备志》保存了大量稀有的宝贵资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郑和航海图》,该图详细记载了明初郑和船队下西洋所经国家的名称、位置和航路情况,成为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关键史料。《武备志》中类似的“金版珠钤之秘”还有很多,成为众多史学家竞相寻觅的宝库。

  茅元仪从万历四十年(1612年)起定居南京,时年19岁。30岁他开始投笔从戎,冀望以己之学为大明王朝力挽狂澜,一度因功升至副总兵之职。但是在明末官场的倾轧中,他很快获罪去职,先后三次谪戍福建,家产也被赔累殆尽。茅元仪平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像祖父和父亲一样报效国家,强军御侮,但是明末黑暗的政治现实让他深感绝望。崇祯十三年(1640年),他因纵酒忧愤而亡,年仅47岁。

  《武备志》天启元年初刻本首页的版心下方,题有刻工姓名:“秣陵章弼写,高梁刻”,说明该书是在南京刊刻完成的。纵观其一生,19岁至30岁定居于南京的十余年,是他生活最稳定、心情最愉悦的阶段,《武备志》能在这一期间顺利完成绝非偶然。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