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耄耋艺人谈非遗:传承莫急慢慢来

2015年05月15日 09: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龙岩5月14日电 题:耄耋艺人谈非遗:传承莫急慢慢来

  中新社记者 梁晓辉 彭大伟

  “腰再软一些,步子不要那么大,你看着我来!”福建苏坂镇美山村89岁高龄的“茶婆”林昌鼎老人,每周都要步行至离家不远的“采茶灯”歌舞排练室,向学员们教授他演了一辈子的歌舞。从13岁跟随父亲开始学习,到去年目睹“采茶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位耄耋老人14日说,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心急传承这份遗产。

  “采茶灯”是流行于福建龙岩城乡的民间歌舞,融合说唱、舞蹈、戏曲等多种形式,发源在苏坂镇美山村,迄今已有160多年历史。“采茶灯”一队有两个“茶婆”和十位茶女,演绎茶女提灯跟随茶婆摸黑采茶的情景。在当地,每逢重大节日或嫁娶,“采茶灯”队都会受邀去表演。

  但与大多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采茶灯”一直由男人扮女装来表演。林昌鼎师承他父亲,他父亲则师承林昌鼎的爷爷。“那时候比较封建,女人哪能被轻易允许出门,茶婆茶女都是男人来演”。林昌鼎说着,手把手向学员示范如何才能“弱柳扶风”:步子一定要小,是碎步,每一步都是从脚尖到脚后跟完全着地;胯部要灵动,“要像以前的闺房小姐一样”;上半身则要配合下半身舞动,像水波,幅度要比之略大。

  “感觉他的腰像装了弹簧。”看到林昌鼎的表演,一位外地旅人在排练场外赞叹道。

  “我13岁演茶女,18岁当上‘茶婆’到前些年退休,并不容易。”林昌鼎看着排练的学员们回忆道。“茶婆”不同于茶女,既在表演中担当领舞,又是现实中“采茶灯”队的组织者。他说起18岁时第一次担此大任,带领全队人祭天祭祖的过程,“就好像‘桃园结义’一样”。

  “要先宰一只公鸡,将鸡血滴入酒中,洒地敬天后,全队男人喝下,因为公鸡会打鸣,喝了就会唱歌嘛”,林昌鼎笑称,“然后放干血的公鸡要煮粥喝掉,寓意越唱越好”。随后一周,“采茶灯”队要在全村按照宗庙、祠堂、外姓人家、本地人家的顺序依次表演,最后再祭一次天,“采茶灯”队才算真正成立。

  “喝过公鸡血的男人会唱歌,但在唱的时候要压着点嗓子,追求戏曲的感觉”,林昌鼎边说边示范。这种声音有些类似假声,有点模仿女性音色的意思。但作为村中男丁,“采茶灯”表演外的男人们却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大家白天都是要在地里干活的”,与林昌鼎搭档30多年、同演“茶婆”的林水标老人伸出手来给人看。89岁高龄的他即便现在已经较少在田间劳作,但他手掌上还是有厚厚的一层茧,摸起来像硬胶。

  林昌鼎与林水标是“茶婆”的黄金搭档,在村中享有名气。2014年11月“采茶灯”被评为国家级非遗后,他俩还在今年1月接受过波兰电视台的采访。演了一辈子的两位老人从没想过,有一天“采茶灯”竟成了国家保护项目。但他们心里都很高兴,也加紧了传承的步伐。

  “二老有时候还是很严的”,排练间隙,46岁的新“茶婆”黄笑英说,她跟随两位老人学演“采茶灯”已经10年。“他们要求很高,很严,甚至把学员骂哭过,但二老都很好相处,只是为了完美才这样”。

  “他们太想把这些东西传承下去了。”苏坂镇副镇长林钗表示,她很理解二老这种急切的心情,“他们特别想把‘采茶灯’的一切都尽快地原原本本地交给后人”。

  成功申非遗后,为了更好传承,苏坂镇美山村小学生在课间操时加跳“采茶灯”。林昌鼎和林水标特地去看过,“动作很齐,心里很高兴,就是看到他们动作不到位心里很急”,林昌鼎说。

  “不要太心急嘛,‘采茶灯’简单易学,但真正跳好很难。其实,连咱们不都还没跳到最好,不是吗?”坐在一旁的林水标说道。(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