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70年代"保钓"运动成员吴国祯:留存"保钓"口述史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5月15日 15:5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

  吴国祯是上世纪70年代“保钓”运动和中国统一运动中的一员。他于1971年8月赴美国留学,当时的“保钓”运动已开始转向“中国统一运动”。本文结合他的个人经历回顾了“保钓”运动的发展。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代表联合国托管琉球群岛。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单方面宣布要把钓鱼岛(台湾称钓鱼台)连同琉球群岛交给日本管辖,这引起台湾留美学生的极大愤慨,美国各主要大学的台湾留学生纷纷成立“保卫钓鱼台行动委员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

  这一运动迅速蔓延到加拿大、香港、欧洲、日本。各地的“保钓”组织纷纷出版刊物或报纸,发表意见,举行示威游行,向美日抗议。

  “保钓”运动在美国

  1971年8月,吴国祯赴美国留学。当时在美国的留学生以台湾学生为主,香港、澳门也有一些学生。中国大陆那时候还没有人去美国留学。

  当时,台湾国民党政府为了保住联合国的席位等原因,对待“保钓”的态度很软弱。而外交部声明“中国拥有对钓鱼岛无可争辩的主权”。相比起来,这一表态就很凸显。

  吴国祯回忆起他在台湾的少年、大学时期,主要是学习,视野非常闭塞。在美国参加“保钓”、中国统一运动之后,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开始苦读在台湾从来没有见过的书籍,从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作品到经典的马列著作,还有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等。

  “保钓”运动始于1970年12月中旬的普林斯顿大学校园。以沈平为首的该校一批中国学生搜集资料,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对钓鱼台应有的认识》,并征求签名支持抗议。

  这一运动随后不久便扩散到美国各主要大学。仅纽约地区的学校就有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大学、圣约翰大学、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宾州大学、布朗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匹兹堡大学等。第一次筹备会议于1970年12月19日在纽约举行,与会者有来自东海岸各学校的学生100余人,会上正式成立纽约行动委员会,并决议于1月30日在纽约举行游行。

  1970年1月29日,约有500名中国学生在旧金山举行第一次游行,300名学生在洛杉矶游行。30日,在纽约、芝加哥、华盛顿、檀香山和西雅图均有中国学生游行,其中以纽约规模最大。来自美国东岸17个地区30所大学的1000多名学生、学者和各界人士参加纽约游行。他们从联合国对面的哈玛绍广场,游行到日本总领事馆示威抗议。

  组织这一游行的纽约行动委员会发表宣言,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辟,决心保卫中国领土钓鱼岛,反对美国支持日本政府对钓鱼台主权主张,反对在中国领土被承认前签订任何开采天然资源的协定。

  1971年3月12日,全美58个钓鱼台行动委员会发出致台湾国民党政府的公开信,里面提出10点要求:

  1.在3月29日前,向全世界公开宣布并照会所有有关政府,不得侵犯中国领土钓鱼台;

  2.公开严厉谴责日本政府侵略的野蛮行为,对美国国务院的不公正声明提出强烈抗议;

  3.派兵占领钓鱼台,并派军舰巡逻周围海域,以保护我国渔民安全和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4.阻止日本要在钓鱼台设立测候所计划,并没收日本非法的界碑;

  5.无限期停止参加所谓“中、日、韩联合开发海底资源会议”,并公布该会议第一次会议记录;

  6.公布与四家美国石油公司所签订合同全部内容;

  7.公布钓鱼台问题外交谈判所有记录;

  8.所有在行动上或在声明中表现对中国人民不负责任的政府官员,应予追究责任、解除职位和予以应得的处分;

  9.澄清和撤销所有不称职(台湾国民党)政府官员发表有损中国利益的声明;

  10.(台湾国民党)政府终止对所有爱国运动的迫害,恢复言论出版自由,告知国人所有钓鱼台事件的发展,收到此公开信后5日内,在《中央日报》(包括国内版和海外版)、《香港时报》和所有由国民党政府经营的其他报纸发表这一公开信。

  公开信中要求对上述10点要求作公开答复,并宣称:如台湾当局继续忽视民众的一致意见,不理这一公开信,势必失去所有同胞的支持。

  1971年3月19日,在美国的523名中国科学家和学者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台湾当局在面临日本“新侵略”时要坚定立场,不要参加三国会议。联名者包括语言学家赵元任、数学家陈省身、历史学家何炳棣等。但联名致电未获得满意答复。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