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白土黄家院子历经风雨300年 梁柱和墙壁仍规整

2015年05月21日 15:10 来源:三峡都市报  参与互动()

  人对故土的依恋,绝不是因为它有多繁华多富饶,只是因为它是我们的根。位于万州区白土镇丁家村的黄家院子建成300余年,庇佑了11代黄家子孙。如今,虽然它已经不复往日的辉煌,但是黄家的子孙们却并没有弃它而去。

  现 场

  三山环抱现老宅

  近日,记者来到万州区白土镇丁家村,探访一处老宅——黄家院子。远眺云山雾绕,近听田园欢笑,翻上一座山头,向导指着山下一片民居告诉记者,此行要探访的丁家村黄家院子就在其中。站在山头往下看,民居三面环山,一面地势开阔,延伸出去好几公里都是田地,一条硬化公路从田地中穿过,直通民居门前。在一片绿意环抱中,一座座红色、白色房子显得格外明显。

  走进这片民居群,外围都是三四层楼高的砖混结构的房屋,从外墙砖看得出,大多都是新修的。而越往里走,房屋的年代越久远。走到民居的中央,几间颇有古风的木质房屋出现在记者眼前。

  站在屋外看,房屋是用实木拼接而成。接口都是榫卯结构,一看就是古代工艺。虽然木板上的漆早已褪去,但是从屋檐、窗棂上精细的雕工可以隐约感受到当年宅房落成时的气派与辉煌。

  据向导介绍,这就是要探访的黄家院子。虽然仅存的几间古屋和周围现代的房屋比起来又矮又旧,可是整片民居的布局就是以老宅院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分散而又有向心力。

  看到有人来探访老宅,周围的居民都围了过来。攀谈后了解到,他们中既有老宅建立者的后人,也有老宅现在的主人。

  老宅有300多年历史

  老宅是四合院的布局,有两个天井,大门的位置在老屋右侧。顺着大家的指引,记者看到,在老屋前的地上,用青石条砌出了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平坝。居民们说,这里就是以前宅院的大天井。以此反推,足可想象繁荣时期这座宅院的规模。

  “以前这里不仅有屋还有围墙。”据宅院建立者的后人们介绍,他们的祖先世代居住在这里,到了往前数第11代人的时候,家境富裕起来。于是黄家的先人就开始买田置地,修筑起这座老宅。

  上点岁数的老人们都记得,以前老屋中梁的石头上刻有老屋建造的年份。可随着近些年老屋不断破败,这块石头就不知道去了哪里。不过大家都称,老宅已经矗立在这里300多年了。

  讲 述

  父亲当先生教大家读书

  讲述人:黄伯勋,今年74岁,是黄氏子孙老宅现在的居民

  “当年我就出生在这座宅院里,我的父亲,我的爷爷就是宅子的主人。”黄伯勋老人告诉记者,他在家里的男丁里排行老大,他的童年就是在这座老宅院里度过。

  黄伯勋的父亲是读过书的人,等他长到该读书的岁数时,父亲索性就在老宅院子里找了一间房子,改成私塾教他读书写字。私塾成立后,不仅黄老伯受益,周围的一些农家孩子也有了书念。

  “他爸爸那时候教我们念了许多书,《三字经》、《千字文》、《大学》这些书都教我们念过。”谈到这里,周围几个上了年纪的居民都围了过来。

  解放前,偏远地区土匪闹得厉害。有些人逃离了这里,可黄伯勋的爷爷却不肯离开祖先辛苦经营过的老宅。

  现 今

  子孙围绕老宅修筑新家

  围着老宅转了一圈,记者只是从几栋新房的夹缝中看到了一截老宅的外墙。勾梁画栋的,记录着它往日的风采。居民们讲,当初的土地改革,只是对老宅里的房屋进行了重新分配,院墙并没有拆除。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大家都对居住空间有了更多的要求。于是大家推倒了院墙,拆除了部分老房屋,修建起新的砖石结构房屋。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屋周围已经矗立起许多新的民居。记者登高远望,发现这些民居都是围绕老宅修筑的。

  “黄家的几房子孙都居住在这里,大家都不愿意离祖宅太远。”黄伯勋说,虽然年轻人大多都外出打工去了,但是他们的根还在这里。家里给他们备了房子,等有一天累了,就可以回来休息。

  而黄伯勋家的房屋也是围着黄家院子修建的,随着老人们渐渐逝去,如今他和三弟还住在附近,守护着老宅。

  “黄家院子庇护了黄家11代人,当初我把它买回来,就是希望让它继续陪伴黄家,世世代代流传下去。”黄伯勋说。

  黄伯勋告诉记者,经过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土地改革后,黄家院子变成了寻常人家的民居,黄伯勋一家人和当地居民一起居住在这里。

  改革几年后,随着黄伯勋成年,他需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可生长在这里的他并不希望走得太远,这时他打听到院子里有一家人,丈夫生了重病,妻子想把房子卖了凑钱治病。

  于是黄伯勋立刻前去与其妻子联系,几经磋商,黄老伯以150元的价格买下了这间房子。

  “这个价钱在当时并不是个小数目。”黄伯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时的市价卖一头肥猪也才30多元钱。他是把家里养的几头肥猪都牵去卖了,再添上家里的积蓄这才凑够了双方约定的数目。

  黄伯勋尽管倾尽家财,才买回了一间老屋,不过总算是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之后,黄伯勋在祖屋里娶妻生子,居住了数年。直到前几年他家在附近建了新房才搬离这里。

  不过黄伯勋时常会回来看看。在现场,黄老伯摸出了钥匙,打开门,邀请记者进去看看。进入这十几平米的房间,可以看到房屋主体的梁柱和木板墙壁仍然十分规整,没有变形。可见当初在修筑房屋时的做工非常精细。

  记 者 手 记

  听着后人讲述着老宅的辉煌往事,看着老宅依稀残存的勾梁画栋,抚摸着老宅的断壁残垣,记者却没有一丝悲伤的感觉。因为它曾经庇佑的黄家子孙们,正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享受着自己的人生。老宅的院墙虽然被推倒了,房屋虽然被拆除了,但黄家的子孙们永远都记得,自己的祖辈曾经生活在这里,而他们也将继续在这里生活下去。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