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访计文君:音乐剧《摇滚西厢》是回归青春本质

2015年05月30日 19: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专访计文君:音乐剧《摇滚西厢》是回归青春本质
图为计文君
《摇滚西厢》剧照

  中新网北京5月30日电(上官云) 近日,现代音乐剧《摇滚西厢》宣布将于6月5日、6日在北京首演。这部取材自经典名著《西厢记》的音乐剧由作家计文君担纲编剧,重新建构了一个有关“青春记忆”故事,语言亦简明而富有诗性。30日上午,在媒体探班结束后,计文君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她说,《西厢记》的原型故事是一个“青春记忆”,但是在历代的演绎中却加入了许多人情世态的部分,因此由她打造的《摇滚西厢》便要回归青春本质,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与坚持。

  童年记忆伴随阅读开始:中学结缘《西厢记》

  计文君生于1973年,迄今为止,在她出版的多部作品中,均表现出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精熟。这大概得归功于幼年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用计文君自己的话说,叫“童子功”。

  “我从3岁多开始跟奶奶一起生活,童年过得比较孤独。奶奶有一个大笸箩,里头放着《蔡文姬》、《王昭君》两本小人书,我就开始看,到现在都对上边的画面印象深刻。”计文君的幼年记忆与阅读相伴而始,“不管是家里收藏的还是人家的书,只要我看得懂,就都读。”

  上中学的时候,计文君开始迷恋元曲、杂剧、唐传奇等作品,也正是在此期间,她第一次接触到王实甫写下的《西厢记》,一下被其中优美抒情的语句迷住了,对故事情节反倒没有特别关注。后来,二十多岁的计文君读到了金圣叹点评本《西厢记》:“到这个时候我突然有了另外一种体悟:《西厢记》其实写的是爱情,是青春的诱惑与耽溺、不能自拔的情欲,而这个东西,是终将逝去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计文君受邀担任音乐剧《摇滚西厢》的编剧。在这部作品中,她也投入了自己对《西厢记》的独到理解。

  打造《摇滚西厢》:回归青春本质

  从元稹的《会真记》脱胎,在历年的演绎中,《西厢记》的故事逐渐变得详实,并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在计文君看来,中国文学作品中并没有单纯的爱情主题,《西厢记》的原型故事是一个“青春记忆”,但历代作家在重写的时候,都会对之进行重构,在这个演绎过程中,对人情世故的描写比例在逐渐增加,“原本的配角红娘、老夫人戏份的增加便是很好的例子”。

  面对这种情况,计文君要做的便是尝试在《摇滚西厢》中加入足够的个体表达,回归其青春本质以及崔莺莺与张生二人为爱情的甘愿付出与奋斗。

  所以,计文君在改编时,第一幕中便几乎囊括了原本《西厢记》的所有故事,把重心放在后边几幕,“当爱情理想与现实碰撞时,一定会碎裂一地。此时主人公的选择才最有价值,可以不顾一切奋斗到底而不去考虑任何功利诉求,这种坚持很有价值,很稀少。”

  同时,在计文君看来,故事的结局非常重要,历来《西厢记》设置的“长亭送别”悬而未决的结局并没有表明作家的态度,而是在回避矛盾,用一场诗意怅然的叹息收束整个故事,但“这种回避并不是很高级”。

  于是,在《摇滚西厢》中,身为编剧的计文君给出了自己的态度,“如果在青春时代就开始妥协,那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疯狂呢?这部音乐剧名字中的‘摇滚’,就是这种自我、大胆而且无所畏惧的追求。所以我给出了对这个故事的态度:让张生坚持到底,这是对爱情很朴素的表态。”

  语言锻造:剧本前后修改八稿

  将一部文学经典和现代音乐剧结合,无论从故事情节到语言叙述都存在一定难度。整部《摇滚西厢》,计文君前后修改八稿。她说,语言调性的寻找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终于寻找到一条比较适合的路径:既明白晓畅,又要保持古典诗性。

  “比如第二幕的一段‘长安长安’,语言上我这样处理‘太阳近,长安远;居不易,行路难’。虽然其中多有典故,但并不难懂,读者都能明白其中的寓意。”计文君坦言,这种对语言的掌控是不容易的,需要对语言精准的把握,而努力让经典诗词的优美与诗性与现代语言贴合,这也是《摇滚西厢》的重要尝试。

  “我知道改编经典很容易不被认可,但这个风险值得冒。”计文君也提到,历年来对《西厢记》的改编作品有很多,其中有无数部被淘汰,这至少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接下来,计文君的工作日程仍然安排的十分之满。她透露,除了可能会继续改编《红楼梦》等经典之外,还会写一个以本次“编剧《摇滚西厢》的过程”为题材的小说,“我在改编过程中真实体会到了一种文化的碰撞,发现中国当代文艺从业者在创作时的纠结和矛盾,这个非常有趣。也是我创作《摇滚西厢》的另外一个大收获吧”。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