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知名编剧王丽萍、刘和平等工作室落户上海

2015年06月08日 10:13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李君娜

    上海电影节期间,知名编剧王丽萍、刘和平、李洋等编剧工作室将正式落户上海。其中,王丽萍和刘和平皆为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一个擅长现代生活题材,一个擅长历史题材,而李洋擅长军旅题材策划。以他们个人名义定性的工作室的入驻,除了会给上海的影视创作带来示范和集群效应外,还将实打实地推“上海题材”影视作品的涌现。

  王丽萍简介

  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电视艺术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代表作品有电影 《青春作证》《绿色柔情》,电视剧《婆婆媳妇小姑》《错爱一生》《保姆》 《媳妇的美好时代》《双城生活》《我的美丽人生》《我家的春秋冬夏》《生活启示录》等。

  一部好作品的基础

  一定是扎实的剧本

  观众爱看“家长里短”,但“家长里短”要成为大作品,难。从首部作品《婆婆媳妇小姑》 初登荧屏就斩获金鹰奖,到《错爱一生》创造央视历史上重播率最高电视剧,再到一片点赞的《媳妇的美好时代》,以及后来的《双城生活》《生活启示录》《我家的春秋冬夏》等,勤奋笔耕的王丽萍凭借一部又一部扎实的剧本,渐渐坐稳了“金牌编剧”的交椅。

  王丽萍说:“中国电视剧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网剧还是传统电视剧,无论是一剧两星还是一剧几星,一部好剧的基础一定是扎实的剧本,这是对内容产业的尊重,也是对原创的重视。”

  16年前,王丽萍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上海,之后的所有作品全部在上海创作完成。“大家都说这是上海的编剧写的,也是上海的原创力量。我为此感到高兴。”16年后,作为“本土”编剧,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的牵头下,她在上海有了以她名字命名的编剧工作室。王丽萍坦言:“写作的人都很性情,我们是感恩的一代,只要给一点鼓励,就会给予更多的回报。”

  王丽萍口中的“回报”,除了创作更多以上海为背景的剧本外,也把更多优质剧本的拍摄、出品留在了上海,比如近期作品 《我家的春秋冬夏》《生活启示录》,以及最新作品《大好时光》。眼下,正在上海拍摄正酣的《大好时光》被各界看好,这部百分百的沪产剧也成了许多视频网站竞抢播出权的香饽饽。而另一个更大的“回报”,是王丽萍去年开始搭建的上海影视四季沙龙。影视沙龙的初衷是“打破上海编剧各自为政的局面,让本土编剧有一个自己的家,并可以在家里畅所欲言”。为此,她把上海的本土编剧集合起来,同商上海创作事宜。之后,沙龙影响力越做越大,包括高满堂、李洋等全国范围的影视界“大腕”都纷纷受邀过来为上海创作建言献计。这些人凝聚在一起,不经意的火花就是一部优秀影视作品的源头。在王丽萍看来,上海本土编剧整体力量很齐整,“无论是年龄分层,还是创作类型的差异,是很完整的一个集合。而且我们这些编剧经常沟通、联系,创作状态也都挺好。”

  作为第一个拥有工作室的本土编剧,王丽萍说:“我没想到会这么快就落实推进。连同非本土的刘和平、李洋等工作室的共同落沪,其实是海纳百川的上海政府传递给全国影视工作者的一个信号:上海越来越重视人才引进,上海也可以提供类似的创作基地和氛围。未来这种工作室可能会呈放射状辐射到文艺圈其他领域。上海在中国影视剧的地位是替代不了的,上海的硬件没问题,如今在软件尤其是人才上给予的鼓励政策,就是一个邀请人才的风向标。”

  王丽萍表示,工作室的未来作品会跟上海有更紧密的结合。“上海题材没有垄断性,全国各地都在做上海题材,而且上海人比较有特点,容易被许多编剧拿来入戏。某种意义上,很多导演都喜欢到上海取景,因为上海元素作为符号会很鲜明,很多演员也都演过上海人。光光是民国,就已经有写不完的题材。但是,想到上海题材如果只想到旗袍、女人、黑帮或者里弄人家,就会把自己束缚住。上海题材其实有很多厚重的东西,还有太多领域没有被足够开发。这些都等着编剧们去挖掘、创作。”

  李洋 简介

  著名影视策划人,影视评论家,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剧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评论委员会副主任。先后策划制作了百余部军旅题材电视剧,包括《历史的天空》《亮剑》《幸福像花儿一样》《士兵突击》等。

  做剧本一定要狠心“折磨”编剧

  上海的工作室还在装修,李洋的“上海三部曲”已经有了眉目。“想象一下,以后可以在上海的工作室里开会、讨论这些剧集的进展,实在是一件美好的事。”

  李洋强调,严格意义上,自己是一个策划制作人,并非真正的编剧。但他或许是最看重剧本的策划制作人。“剧本乃一剧之本。三流的剧本,即便用一线的演员也肯定没戏。反过来,一流剧本,二三线演员就有可能冒出来。所以,编剧最重要。做剧常常要狠心‘折磨’编剧,有了好结果就自然有了报答。”

  李洋口中的策划制作人,就是出点子、出概念、出主意,然后根据创意要求,去找编剧,寻找投资,再将创意付诸拍摄和制作。李洋说:“我不是商人,我力求做孤品。做别人没做过的。做唯一比做第一难,但很刺激。”

  去年6月,受王丽萍邀请,李洋参加了上海夏季影视沙龙。会议上,李洋畅所欲言甚至直言不讳,“20年前,上海的影视剧创作在全国执牛耳,那时,上海影视的市场、产业化都走在全国前列。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还经常被单位领导派到上海来取经。但这些年,影视产业的重心逐渐‘北移’,出现了‘北漂’现象,但这并不等于说上海的题材就此没落了。”

  李洋的“上海三部曲”,无一例外是“上海题材”的作品。“《铁血淞沪》是我第一部上海题材的尝试之作,以‘一二八淞沪抗战’为背景,我把它定义为抗战版的‘上海一家人’。淞沪抗战是正规军自发迎敌打响的抗日第一仗,它就发生在上海滩,而这一点在过去很少被提及。”军旅剧一向是李洋的擅长领域,他对军事历史的理解也比一般人要更敏感。“我对民国时期的上海充满好奇心,尽管有那么多的旗袍戏,我相信那是一个我们远没有走近的世界,有着我们远未触及的厚重和传奇。比如国歌,原型是田汉、聂耳为电影 《风云儿女》 创作的插曲,它也是在上海创作的,歌词正是对那个时代民族危机感的最精准描述。”

  和《铁血淞沪》类似,三部曲中的另外一部作品 《同一面战旗》选择了上海“八一三抗战”为背景。“一个上海就发生了两个抗战大事件,足见上海的厚重历史。许多人会把这两起抗战事件混为一谈,希望我的这两部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认识历史。”

  “既然在上海成立工作室,我希望每年能踏踏实实地做1到2部上海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如果工作室只是挂一个虚头虚脑的门牌,没有现实意义。”他用“受宠若惊”来形容自己能在上海拥有工作室的事实。“之前从来不敢想象。可能我跟上海真的有着莫大的缘分。我是东北人,小时候在东北有很多上海知青。我父亲觉得上海知青都很有文化,经常请他们来家里吃饭,我长大后再回过头去看,其实父亲请了很多老师来家里。知青们送给我的 《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 我现在还保留着。可能冥冥中有一种缘分,7月在央视一套将播出的《8848》,缘于五年前我想出的一个故事,我把男主角也设定为了上海青年。”

  在李洋看来,上海有着独特的海派气质。“如果再加一点草莽式的冲动或许会更好,我们这一行需要冲动和激情,无论是编剧,还是策划制作人。”

  王丽萍荐片

  《我的爱我的新娘》

  韩国电影,讲述一对新婚夫妇真实又搞笑的故事。影片改编自1990年李明世导演轰动一时的同名浪漫喜剧作品。时隔24年进行重拍,改编者在力求保留原作搞笑浪漫的同时,也融入当今社会的流行元素与符号。

  《少年时代》

  是理查德·林克莱特编剧并执导的一部剧情片,影片历时12年拍摄,讲述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及其父母亲各个方面的变化,摘得第72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

  李洋荐片

  《迷失1971》

  一部英国剧情类型的电影,由扬·德芒热执导,杰克·奥康奈尔、萨姆·里德等人主演。一名英国士兵在1971年贝尔法斯特因北爱尔兰问题爆发骚乱期间,跟部队决裂。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首映,获柏林金熊奖。

  《铁皮鼓》

  尊重历史的德国影片。原著中穿插讲述但泽多灾多难的历史,也是一部现代流浪汉的小说,以黑色幽默的虚构故事展示了德国那段最黑暗的历史。1980年,根据小说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被搬上银幕,并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