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业内人士:脱口秀并非即兴表演 多数台词事先写好

2015年06月26日 13:36 来源:宁夏日报  参与互动()

  核心提示

  近几年,一批依靠鲜明个人风格支撑的脱口秀节目,在中国持续成为热点。从电视到网络,从电台到剧场,“脱口秀”这种节目形式都成为收视翘楚,备受观众推崇。崔永元、王自健、高晓松、罗振宇、袁腾飞、金星、黄西……来自不同背景的表演者都因“脱口秀主持人”这一身份声名鹊起。然而,业内人士认为,在“热度”持续不减的同时,如何提升文化“深度”和把握节目“尺度”,是中国脱口秀节目面临的考验。

  【势头强劲】

  观众既为“知道”也为“减压”

  脱口秀是英语“talk show”的音译,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集新闻、娱乐、访谈、评论为一体的谈话类节目。从东方卫视的《东方直播室》开始,脱口秀节目在中国遍地开花,尤其3年前高晓松与优酷网打造的漫谈式《晓说》开辟了网络战场后,脱口秀更迎来了愈发强劲的势头,在电视、电台、网络、剧场均表现不俗。

  如今,《晓松奇谈》、《大鹏嘚吧嘚》、《今晚80后脱口秀》、《罗辑思维》等一系列脱口秀的兴起,令人眼前一亮。比如董成鹏主持的《大鹏嘚吧嘚》每集播放量近100万,成为典型代表。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学者魏武挥认为,如今国人的阅读率偏低,大家没有培养起读书习惯,缺少了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知识类脱口秀节目其实扮演了‘知识二传手’的角色,虽然只是‘知道分子’,但在碎片化信息中能满足人们获取知识的需求。”在这个情形下,脱口秀自然是一个很好的获取知识方式:十多分钟的节目,一些只言片语的观点,足以让观众恍然大悟。

  通过极接地气的幽默元素来减压,也是许多观众青睐脱口秀的原因。

  【形式内容】

  分众化、个性化越发明显

  与“鼻祖”美国相比,脱口秀有着鲜明的本土特色。《幸福压力锅》和《笑料炖包袱》的编剧秦教授直言脱口秀在中国是个“变种”,因为在国外脱口秀大多是调侃时政类的社会热点,但在国内并没有这样的土壤。

  “秀”的焦点不同,自然带来了“中国式脱口秀”,外延变得更宽泛,单一的嘉宾访谈模式渐渐演变成以主持人的个人特色为支撑的节目,更接近于欧美的单口喜剧、单口相声甚至独角戏。

  江苏卫视《世界青年说》制片人周璐璐就告诉记者,中美脱口秀在主持人的角色和语言风格上有极大不同:“美式脱口秀主持人是以主人自居的,擅长用讽刺、恶作剧的方式来阐述内容或者刺激嘉宾发言,嘉宾有一种‘羊入虎口’的感觉;而中国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主人’的角色靠后很多,多从嘉宾的角度出发,幽默方式更逗趣,也更柔和。”

  如何找到自己的观众群,是现今中国脱口秀的一大课题,分众化趋势在这个领域愈发明显。比如《金星秀》聚焦辛辣文娱话题,把女性观众视为重要收视群体。《世界青年说》把脱口秀一对一访谈的固定模式改为面对面沟通的圆桌会谈,11个不同国籍的高颜值嘉宾进行文化和思维的碰撞,对于好奇心强的青年观众具有极大吸引力。

  【诸多考验】

  文化“深度”尚待丰富

  随着脱口秀表演者的进一步年轻化,以及脱口秀受众群体的扩张,脱口秀在中国的快速成长似乎是大势所趋。对于脱口秀未来的发展,几乎所有人都一致看好。

  浙江卫视节目中心主任周冬梅提出了两点依据:“第一,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对各种声音的接受度自然越来越高;第二,80后、90后、00后在非常宽松的社会环境里成长,他们表达能力越来越好,越来越敢于张扬自己的个性,愿意亮出自己的观点。”

  然而,脱口秀节目在中国依然面临诸多考验。《海阳现场秀》节目主持人海阳直言,西方脱口秀逻辑紧凑,但国内很多脱口秀表演都是堆砌段子、尤其是网络段子,而实际上,相声演员比脱口秀主持人更适合讲段子。

  换言之,一些脱口秀节目文化内涵的缺失,导致其肤浅浮躁,“热度”有余,却缺乏直达人性深处的“深度”。“脱口秀应该说的是生活阅历和内心感受。如果脑子里没有东西,说的是别人写好的台词,那就只剩轻浮地耍贫嘴了。”北美崔哥说。

  《是真的吗》主持人、从美国归来的黄西认为,中国脱口秀最需要的不是“松绑”,而是主持人的“修炼”,因为脱口秀并非即兴表演,绝大多数的台词都已经事先写好,并且提前排练过。周璐璐也认为:“关于表达方式,并不是只有激烈的表达才能引起关注,它反而有可能会传递偏激的价值观。”

  从这个角度看来,尺度的限制并非是禁锢中国脱口秀未来的枷锁,也不会成为脱口秀内容创作进步的绊脚石。在适当的尺度限制下,丰富的文化内涵、幽默而言之有物的主持人以及对观众需求的准确了解,会是中国式脱口秀的必经之途。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