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坚守老行当 漳州六旬老伯半世纪的笊篱人生(图)

2015年06月30日 16: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郑秀玉自嫁入苏家便学制作笊篱,如今已是丈夫的“左右手”。 余丹 摄
郑秀玉自嫁入苏家便学制作笊篱,如今已是丈夫的“左右手”。 余丹 摄

  中新网漳州6月30日电 (余丹 郑德鸿)一捆不锈钢圈、一把钳子、一副老花镜和一双巧手,是苏龙安制作手工笊篱所需的全部工具。在福建漳州芗城区香港路84号,今年66岁的苏龙安与老伴郑秀玉,依然坚守着手工制作铁线笊篱这一漳州的老行当。

  笊篱,闽南漳州习惯上叫“饭篱”,用于捞取食品,达到被捞的食品与油、汤及其它液体分离的目的,是烹饪过程中涮烫及一些食品加工中不可少的工具。

手工制作的笊篱比机械制作的笊篱要更加耐用,质量更好。 余丹 摄

  “如果我不坚持做下去,漳州就没人做笊篱了。”苏龙安和老伴郑秀玉一边制作着笊篱,一边向记者讲述自己半个多世纪的笊篱人生。

  苏龙安兄弟姐妹7人,自幼便跟随着母亲林秀宝学编铁线笊篱。由于当时能编铁线笊篱的人较少,林秀宝萌生了编金属笊篱的想法。1955年,林秀宝买来三把铁线编的笊篱,一个眼一个眼拆开研究,终于弄清笊篱的编法,便试着编,竟然成功。

  如今60年过去了,随着时代的进展,机械加工的笊篱出现,款式新颖多样,但由于手工笊篱比机械加工的笊篱更耐用,质量更好,苏龙安的笊篱依旧“供不应求”。苏家也只剩苏龙安一人延续着母亲的手工笊篱工艺,坚守漳州这一老行当。

  陈阿姨是漳州一家小吃店的老板,也是苏龙安的老顾客。陈阿姨告诉记者,如果苏龙安不再做了,这手工编的笊篱也就难买了。

  为了适应时代,苏龙安将制作笊篱的铁线更换成不锈钢和铜圈等,偶尔忙不过来,苏龙安的女儿苏淑华也会来店里帮着制作。

苏龙安和老伴郑秀玉依然坚守着手工制作铁线笊篱这一漳州的老行当。 余丹 摄

  苏淑华告诉记者,自己和弟弟都会编笊篱,但由于利润太低,姐弟俩并没有选择这个行业。苏淑华也曾劝父母早日退休享清福,但是父亲一想到老顾客对其手艺的信任,说什么也不肯放弃这门手艺。

  编金属笊篱看似轻松,但由于编时颈部处于固定姿式,时间久了,容易造成颈椎劳损,视力疲劳。编了几十年笊篱的苏龙安,如今患上了颈椎病,视力下降,编笊篱时总要戴上一副老花镜。

  虽然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但可喜的是,为了保护具有漳州特色的传统行业,漳州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日前迈出了实质性保护的关键第一步,正式启动对传统濒危行业进行系列资料的收集整理,为进一步申遗作前期准备。

  如今苏龙安一天最多只能工作2、3个小时,但只要看来前来购买笊篱的老顾客,苏龙安就又充满动力,“只要我手脚还能动,我就要继续编下去”。(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