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千年古梅“折”射文保隐忧

2015年07月01日 14:37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

  法制晚报——5月29日,琅琊山上一件“镇山之宝”——欧阳修亲手所植的一株千年古梅,被几名游客生生掰断枝丫。两名昆山籍游客已因损坏古树木被警方查获,并接受处罚和作出3万元赔偿。

  (5月29日《合肥日报》)

  警方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处罚符合法律规定,也对游客文明素质的提升念起了“紧箍咒”。

  早在2006年8月,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就联合部署了“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并于同年10月发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两份游客行为规范,倡导文明旅游行为。

  前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旅游法》,对游客有违公德的陋习,上升到法律层面加以约束,也是势所必然。今年游客黑名单的曝光正是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

  但另一方面,必须看到,目前我国针对此类文物专门保护的法规效力层次偏低。此次公安部门根据《安徽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对两名游客处以800元和900元的行政罚款,3万元的赔偿则属于民事赔偿范畴。

  由此看出,景区目前只能通过民事赔偿协议达到索赔目的,缺乏法律刚性。如果游客对景区的赔偿要求提出异议,景区也只能走司法程序,对游客提起民事诉讼。该案件的示范效应过低。

  因此,我们固然要为这起个案的处理叫好,看到其有利于震慑游客不文明行为的积极方面,更不能忽视背后的隐忧,要将被实践证明成功的文物保护经验、做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段思平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