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捐赠者谈抗战家书:碰一下心就随之疼一下(图)

2015年07月08日 08:5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在这次大型展览中,有许多文物展品的背后都隐藏着曲折而感人的故事,一封褶皱的薄纸家书,一条洗得发白的毛巾,一本褪色的日记本……往往都代表着一段血泪的记忆。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如海洋般丰富的展品中追访几段幕后故事,虽是沧海一粟,却让后人从另一种角度体会到跨越70多年的真实。

  “家书信纸很薄 碰一下心就随之疼一下”

  对话人:抗战将领王孝慈的女儿、67岁退休医生 向里南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有两封抗战家书,信中记录着当年参与抗战的部分场景。北京青年报记者看到,一封家书是抗战将领王孝慈(原名向宗仁)写给弟弟的,动员他一起抗日;另外一封是王孝慈的儿子——向俊安在抗战前线给家人报平安,并且号召家人在村里组织游击队,联合抗战。这两封信是由王孝慈的女儿向里南捐赠给抗战纪念馆的,她希望这些书信可以对当代年轻人起到教育警示作用,继承革命传统,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祖国而战。北青报记者昨天对抗战将领王孝慈的女儿、67岁退休医生向里南进行了采访。

  北青报:您是怎样把这两封家书捐赠给抗日战争纪念馆的?

  向里南:我现在是一名67岁的退休医生,在北京居住。2005年,是我父亲王孝慈的百年诞辰纪念。当时在整理父亲生前资料时,我专门回了趟陕西渭南老家,从亲戚手中拿到了这两封信。五年前,我在报纸上看到了抗日战争纪念馆面向社会征集抗战家书的消息,我就想到了自己收藏的这两封信,决定捐赠出去。我给抗战馆打电话,他们非常高兴,让我把家书带了过去。

  北青报:2005年拿到书信以后的这段时间,您是怎么保存的?为何要捐赠出去?

  向里南:这两封抗战家书非常宝贵,信纸很薄,稍微碰一下就会脱落一点纸屑,我的心也就随之疼一下。捐赠以前,我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放到塑料夹子里,收藏起来。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我会时不时地把信拿出来给他们看,向他们介绍这段历史,我感到很自豪。但是每次拿出来看的时候,我都觉得信纸会遭到损伤,就因为太薄了。如今放在抗战纪念馆里展出,这些书信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保存时间也更长,而且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尤其是让年轻人受到教育,发挥了更大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捐赠这件事我并没有觉得舍不得,而且现在我也会经常到抗战馆里看一看。

  北青报:您觉得抗战家书有什么教育意义?

  向里南:这两封家书的主人公,都是十六七岁的青年,全是中学生。把这段历史展示出来,对现在的青年人有更大的教育意义。抗日战争期间,当中华民族是在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有无数年轻人挺身而出,参与抗战、保家卫国。现在的青年人,也应该继承这种光荣传统,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一定要挺身而出,为祖国而战。今年抗战馆第一次展示出了12封抗战家书,你会看到有一些家书实际上是在参战以前写下的,没料到在战争中光荣牺牲了,家书变成了遗书,非常震撼人心,让观众对他们肃然起敬。

  内存

  第一封信:王孝慈出狱后动员弟弟参与抗日

  “‘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正在产生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我们要在战争环境中受到锻炼,我们要在敌人的炮火下壮大起来,抗战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的健康、智慧及勇敢要在抗战中诞生,要在抗战胜利中发扬光大,我们要为驱逐日敌寇出中国,抗战到底,我们要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奋斗到底。”

  ——王孝慈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摆放着一封抗战将领王孝慈动员弟弟向宗圣参加抗战的亲笔书信。

  早在上中学时,王孝慈就参加了反帝反军阀斗争。1933年5月,年仅28岁的王孝慈就开始担任中共山西特委委员、组织部部长。但是就在这一年,他被叛徒出卖,国民党反动派将其逮捕,关押在山西省太原第一监狱。在这期间,王孝慈遭到拷打、严刑逼供。监狱里面的生活条件非常差,但他始终坚持斗争。

  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在党的营救下,王孝慈成功出狱。当时他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即便如此,王孝慈还是义无返顾地在山西参加抗日。

  1937年10月,王孝慈在山西省和顺县八路军办事处,给在老家教书的五弟向宗圣写了一封信,动员他一起抗日。

  第二封信:王孝慈之子写信号召五叔组织游击队

  “我想我们的家乡也站在险要的地位,你们想敌人一到潼关,就等于到了西安,我们关中道就无法可当,希望你在乡村能组织起游击队更好!”

  ——王孝慈之子 向俊安

  在王孝慈亲笔信的旁边,还摆放着他的儿子向俊安用铅笔写下的一封信。原来,向俊安也是在王孝慈的动员下,到太行山抗日战场杀敌。1937年投身革命时,也只有17岁。参加八路军以后,向俊安在山西侯马、翼城一带活动,进入抗日民族大学,一边学习一边战斗,经常写信向家里人报平安。

  在信中,向俊安记录下了他的革命经历。初到学校时,因敌人的飞机每天都来轰炸,一切都没有办好,因此也就没能给家人写信。后来搬到翼城,终于可以恢复联络了。

  中国战区受降典礼邀请函是怎么上展的?

  一条洗脸毛巾、一份参加中国战区受降典礼的邀请函,从“九一八事件”到南京受降,两段历史、两件藏品,都出自抗战名将苟吉堂,首次摆在一起向公众展出,格外震撼。

  抗战期间,苟吉堂历任第31集团军参谋处长、第29军副军长、第3方面军副参谋长等职。据抗战馆工作人员介绍,当“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日本后,苟吉堂迅速组织学生抗议。当时,这些学生脱掉了学校发放的日军军服,扔掉了配发的佩刀,相当于割袍断义。

  苟吉堂被捕并被投入日本东京若松町宪兵监狱。日方对中国留学生威逼利诱,表示只要写悔过书就可以继续回学校读书。苟吉堂严词拒绝了,并在当时用的洗脸毛巾上写下了一篇志文:“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月十八晚,日军强占我东北实施种种破坏与屠杀和劫掠,并怂恿宵小谋叛藉口满洲独立,其罪恶施于朝鲜复加于我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义。”他还写道:“既无能捍卫国家,又不能急赴国难,为军人最大耻辱惟力不从心,仅抱牺牲精神,作总退学。”此次展出的这条洗脸毛巾充分体现出了抗日将领的民族骨气和精神。

  在洗脸毛巾的旁边,展示了苟吉堂参加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典礼的邀请函。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典礼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日本中国派遣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向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呈递降书。

  受降典礼当天,苟吉堂以第3方面军副参谋长的身份,手持目前在抗日战争纪念馆里展出的这张邀请函,应邀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与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苏联等同盟国家的代表一起,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这份珍贵的邀请函为白色信封封装,内附邀请函、注意事项各一页,以及红色的入场证。在“注意事项”一页当中,对会场纪律进行了明确要求。如:勿对日代表有侮辱之言语及行为;签字进行中不得吸烟、任意离座、谈笑喧哗;军官穿着黄色军常服,文官穿着中山装或西服,摄影师勿靠近签字人拍照,新闻记者非经许可不得包围降使发问等。

  这是抗战馆收藏的唯一“南京中国战区受降典礼的邀请函”,这份邀请函数量很少,弥足珍贵,是关于南京受降典礼为数不多的重要物证,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刘旭 王斌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对话

  “东方主战场”首次作为展览独立部分单列

  对话人:抗战馆副馆长 罗存康

  北青报:抗战馆建馆以来,一直在进行文物史料的收集工作,这次新增展品有多少?主要的捐赠渠道有哪些?

  罗存康:相比去年举办的“伟大胜利”主题展上的900多件文物,这一次共展出2834件,增加了1500多件,绝大多数都是首次展出。这些新增的文物既有来自普通老百姓的捐赠,也有收藏家的捐赠,还有我们联系到的海内外抗战家属的募捐。我们的藏品是以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各种历史文献和相关实物为主,同时也收藏了日本自1874年以来侵略和占领台湾的各类文物,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北青报:200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我们馆的展览名称叫“伟大胜利”,这一次展览名为“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这两者在布展思路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罗存康:这次展览和之前的“伟大胜利”展览相比,突出了中国人民抗战不仅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的伟大胜利,而且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历史贡献”四字。内容上,尤其突出了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展览中的第五部分“东方主战场”。在形式上,我们强调,以物证史,用历史事实说话。这次展览我们共展出1170张图片,分42个单元,提供图表56件,展出珍贵的抗战家书12封、抗战视频12个。在宣教方式上,讲好抗战故事,用细节打动观众,为此我们挖掘了56个英雄故事。

  北青报:那选择展品我们是如何突出“历史贡献”这一主题的呢,有哪些比较重要的文物可以简单介绍一下?

  罗存康:我们这一次展览增加了“东方主战场 彪炳史册”这一部分,2005年的“伟大胜利”展览时没有集中展示。原来布展也是8个部分构成,但“东方主战场”并没有单列出来,散见在各个部分。第五部分中,为反映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等多方史实,我们新增了很多档案文献、家书、实物,还有抗战军人的名言警句。比如,展示左权将军的家书时,我们还单引用他“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共甘苦,共生死”的话。2005年时,我们主要是把家书搁在展柜里面,这一次在展示方式上有变化。我们用幻灯投影在了墙上。又比如中国人民为反法西斯盟军修筑机场的故事,我们从四川征集了当年民众修筑机场跑道使用的石碾。以上都是我们首次展出的。

  北青报:我们注意到展览中有一个玻璃地板厅,脚下的玻璃柜中放着很多缴获的日本枪支,还有军旗等,这种脚下展柜的陈展,是出于什么样的设计想法呢?

  罗存康:缴获的枪支进行组合式的展览,首先是基于抗战以来我们缴获了大量日军武器。脚下展柜的设计一方面寓意着压碎纳粹日本的战争机器,被我们踩在脚下;另一方面,当年我们自己手里没有多少枪炮,抗战的武器很多来自缴获,用敌人的枪来打敌人。我们想给观众传达“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这一层含义,以此激励后人。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