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一周文化观察:文坛再曝抄袭丑闻 杨绛迎104岁生日(7)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7月20日 08: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回音】贾玲“恶搞”花木兰后道歉

  中新网记者上周报道,连日来,一则“喜剧演员贾玲恶搞花木兰”的消息引发广泛讨论。6月底,上海一档喜剧真人秀播出贾玲主演的小品《木兰从军》。贾玲在小品中把花木兰被塑造成一个贪生怕死的形象,这被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认为破坏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特色文化的正统性,也引发木兰故里人民的不满,要求其公开道歉。

  随后,出品方回应称是合理范围之内的再创作,部分视频片段也被从网站删除。本周来,围绕这一事件的争议继续发酵,不仅观众、网友,包括专家、学者都针对该事件展开讨论。有人进行炮轰,也有人表示理解。有网友认为花木兰似乎并不能算民族英雄,贾玲的“恶搞”亦是“无心之失”,不必“上纲上线”。“这就是个搞笑小品,没什么好计较的,批判一下也就算了,道歉就过分了”。不过,在一些网友看来,不管是不是虚拟的人物,“花木兰”的形象和精神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骨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图腾的一部分,无论是恶搞还是解构,都得有个限度,别拿无聊当卖点。

  面对争议,文化学者胡野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严格意义上说,花木兰是一个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在《木兰辞》中有所记载,在当时可能有人物原型。但是,不管是一个文学性强的人物,还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在千百年的流传中,中国人已经把花木兰当作一个英雄在崇拜,花木兰代表的精神,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之所以该事件能够掀起如此大的讨论,是因为花木兰是一个被广泛接受、认可的人物,‘恶搞’挑战了民族文化心理底线。”

  “任何一个民族,很少有人会对祖先或英雄进行这样的调侃,因为这种调侃带有对自我历史的否定,”胡野秋说,”而当青少年看到这类节目时,由于自身对历史的认识尚少,很可能把花木兰当作小品中那样贪吃、怯懦的人,颠覆对花木兰‘孝顺、勇敢’形象的认识” 。

  不过,胡野秋也表示,无须将此事上升到“刻意污蔑民族英雄”的程度,“这更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无知,从而造成了对历史的误读和曲解”。

  在胡野秋看来,贾玲是否道歉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我们要为此作出反思,“演员不一定是这个节目的主导,应该打板子的还有节目的导演、编剧,这样的节目能够通过层层审核最终播出,直到引起广泛争议,不应该仅由贾玲一个人买单。我们今后要做的,应该是通过多种方式让历史在公众中变得更加鲜活,而不让花木兰这类的人物仅存于历史概念之中。假如此事只是对某一个节目或某一个演员的批判和讨伐,其价值、意义就不大了。”

  另据《武汉晚报》消息,14日,木兰故里——武汉黄陂区通过媒体发表公开信,回应“贾玲恶搞花木兰”事件。他们希望通过这封公开信,让“湖北老乡”贾玲了解到曲解“花木兰”对家乡人民的影响。下一步有机会,希望请贾玲来“木兰故里”看看,更深一步了解黄陂,再用更恰当的方式来推广“花木兰”这样的巾帼英雄形象。

  7月18日,贾玲在微博发文,就恶搞花木兰事件向公众致歉,她称“花木兰是受人尊敬的巾帼英雄,显然拿她来演绎成一个喜剧作品是不合时宜的,也是有违公众审美习惯的。艺术无涯,传统有界!”

  六小龄童也于当日晚在微博发声,对贾玲道歉的行为点赞,并发问“那恶搞玄奘大师及世界名著《西游记》的影、视、剧、网络小说的诸位怎么办?”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