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文史馆撰写修订《上海赋》:1500字 用3年写成

2015年08月06日 09:58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钟 菡

  赋是一种传统文体,班固的 《两都赋》、张衡的 《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都成为承载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经典。如今,上海文史馆撰写修订了《上海赋》,描绘出上海从建埠到成为国际大都市的沧桑变化。鲜为人知的是,《上海赋》的主要执笔人,金山图书馆古籍文献部主任张青云是一位来自三峡的“新上海人”。从2012年开始动笔到2014年定稿,这篇1500字的赋花了三年的时间。

  【承大赋传统】

  初稿写了7000多字

  为何要写《上海赋》?上海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吴孟庆回忆,2012年10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领导邀请馆内外数位诗人商谈创作《上海赋》事宜,“那时我们刚刚编撰完成 《上海地域文化通览》,有些意犹未尽,同时也作为迎接2013年文史馆创建60周年的项目。”其实,早在2007年,光明日报文艺副刊曾开辟 《百城赋》专栏,后来结集成书,掀起了赋体复苏的高潮。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杨逸明说,“《百城赋》 里面的作品良莠不齐,比较精彩的如 《大连赋》、《杭州赋》等等,现在各个地方都在打造地域文化,县、市、省都在组织写赋。”

  赋有大赋、小赋之分,以大赋的题材写城市文化有历史渊源。汉代文学家、史学家班固创作《两都赋》,分别介绍长安、洛阳的富庶盛况,后来张衡写作 《二京赋》、左思作《三都赋》,在形式上都受其影响。《上海赋》 也算作大赋。张青云介绍,其实最早初稿写了7000多字,经过几次修改才成为现在的1500字。“当时大家也担心写太长读者看不下去,而且考虑到要写成书法的样式。”不过他强调,大赋不是以字数论的,“大”指的是题材、气象的宏大,大赋讲究铺陈排比,要面面俱到,当然字数上相对也会多一点。

  【借书法传播】

  高中生有能力阅读

  为了推广《上海赋》,上海文史馆邀请馆员高式熊、刘小晴、钱茂生、徐圆圆等四位书法家,分别用隶、楷、行、篆4种书体,将其书成字帖出版发行。吴孟庆说,借助这样的手段,是希望能有更多上海市民欣赏到这样的作品。

  《上海赋》要能代表上海的城市形象和创作水平,为此文史馆召开了多次专家研讨,张青云将修改意见一一记录在本子上,并且对作品进行调整。“老上海人给新上海人提供了内容框架,新上海人进行梳理润色,所以《上海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既要雅俗共赏,又要保证大众基本看得懂,对于格律的规定都基本讲究,但不是死守,最终还是要文通句顺。”对于现代的辞赋创作,著名古典文学家王运熙曾经提过四个字“古貌今情”,古貌就是保持赋固有的典雅风格,今情就是书写时代精神。《上海赋》综合表现上海的历史人文经济,包括四个中心建设,对于自贸区、金茂大厦等都有涉及。

  为保证读者能够看得懂,这次的《上海赋》也有相应的注释。张青云觉得,以目前高中生的水准完全有能力阅读,“现在高考很多人写古诗、文言文,都得到了社会的宽容。”他回忆,在自己工作的金山图书馆,前几天居然有一个初中生跑来,指名道姓地要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后来我们找了收录这篇赋的《文选》给他,那个中学生读了大半天才走。”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