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读书和社交,是加法还是乘法

2015年09月02日 13:27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 
评论:读书和社交,是加法还是乘法
申城地铁上,借助手机等终端阅读图书成为新“景观”。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傅盛裕

  日前,腾讯旗下推出的“微信读书”的App上线,因为绑定微信,直接延用微信上的社交关系链条,“微信读书”甫一面世,便被寄予“社交阅读”的厚望,尝鲜者也不在少数。

  在“微信读书”里,电子书作为主要载体,以付费或免费的方式下载。目前热读的书籍,包括《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多版本的长销经典,也覆盖了《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就好了》《我爱你,时间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敢和别人不一样》等畅销读物。当然,《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失控:机器、社会系统与经济世界的新生物学》《未来中国的变与不变:新秩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等纸质书领域的热门书籍,也是“微信读书”上备受追逐的对象。

  在“微信读书”,用户围绕电子书,可以做出批注、推荐、收藏的相关动作。微信好友的阅读举动,也将出现在时间线上。相应地,“微信读书”还将在每周日晚24时盘点用户的阅读时间,列出“读书排行榜”。无论是用户的动作、读书的排行,基于微信的好友关系,每一位“微信读书”用户都能够评论、点赞。简而言之,微信的强大功能,直接向读书的垂直领域进行了移植。

  假使横向类比,“微信读书”类似于微信早先推出的“微信运动”,将计步与社交联系在一起,并引出公益行动等后续延伸。如是图景,看上去很美。

  问题在于,读书和运动背后的社交逻辑是相同的吗?进一步说,读书是一个社交行为吗?如果是的话,读书的社交本质,究竟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还是晒单炫耀装腔有道?如是争议,可能直接决定了“微信读书”的发展方向、用户日活等核心命题。

  实际上,社交阅读已不新鲜。譬如App拇指阅读,固然没有微信这般庞大的用户基数,其逻辑和微信大略相似。评论、点赞、转发等功能,也有过先例。但社交阅读的成功,却殊为不易。

  究其原因,首先,“微信读书”的良性运转,要依托大量的电子书资源。在国内电子书版权运作尚不明晰,大量纸质书缺少电子版的前提下,如何构建足够丰沛的书库,进而映照出每一位用户真实的阅读趣味,尚存疑问。毕竟,“微信读书”出自互联网巨头,不比当日微博流行的“没有我找不到的电子书”等个人账号,可以忽略版权的灰色地带,迅速建立书库。上新的进度,直接决定着用户的粘性。

  退一步说,即便源头问题解决,社交阅读的本质何如,也有待仔细辨析。举个例子,计时与排行,应用于标准化的物事,按理并无疑问。譬如计步,每个人的距离都意义相同。譬如游戏积分,无论参与者是谁,一视同仁。

  而读书却未必。比方说,看一小时加西亚·马尔克斯,和读两小时玄幻小说,哪一个更有助于智性的增益,或未可知。研究一小时旧五代史,与精读半小时的现代诗,给人的愉悦,也不尽相同。照此推演下去,以时间作为参考标准的排行榜,更多是读书与否的展示。

  但是,读书与否,完全能通过“微信读书”辨识吗?恐怕也不是。至少,纸质书仍旧拥有大量拥趸,kindle等电子书终端也成为多数人行旅途中的标配。太多人在社交网络上抱怨说,目前的电子书技术尚未实现非常便捷地翻页、摘抄、注解,阅读的体验也相对逊色。除了内容的精神价值,很多人同样看重纸质书的装帧、印刷等“物质部分”,将书籍视作一种审美对象,这是kindle和“微信读书”无从取代的。相较而言,“微信读书”的用户,大体还处在尝鲜阶段,数量上应该也有待增长。

  综上,如果读书和社交只是简单的加法,甚至不过是“拉郎配”,“微信读书”的典型用户,应该是那些好胜心强,又好展示的群体。典型场景,则成为借社交链条展示读书有时思考有成。在读书的众多快乐之中,这理应不算主流。发展下去,在这个“你若端着,我便无感”的年代,还容易引来“装”的评价。

  可是,反过来说,如果读书和社交能形成“乘法”,又会是另一种可能。

  不妨设想一幅画面,在一个App里,有大量分门别类的书籍,不辨雅俗、无分新旧,任君挑选。当同一行业或兴趣相投的朋友翻阅一本新书或好书,第一时间就能在“朋友圈”里周知,还能针对其中的篇章段落进行讨论,也算是“疑义相与析”。设若这种情形在去中心化的微信中遍地开花,读书与社交的乘数效应,将进一步凸显。

  当然,这种质变,仍然有漫长的过渡期。无论是供给,还是读者的阅读习惯,都需要逐步适应、转变。以此揣测,短期内,“微信读书”还将是轻度产品,承担的想必也是试错的职能。

  一旦收效明确,以微信的用户数量和产品研发能力,短期内将标的从电子书扩充到其他阅读产品,相信也非难事。至于是否有那一天,不是微信或腾讯直接决定的,还取决于国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读书视作一种日常行为,又要花多久,在读书里摸索出自我学习的模式,进而形成习惯。

  读书大计,或许有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而答案,依旧在风中飘。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