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周恩来侄儿周尔均:四十年后,我们纪念伯伯什么? (2) 查看下一页

2016年01月27日 13:37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周家家规之一:“不要学八旗子弟”

  在周家的众多家规中,周恩来特别强调的一条是:“不要因为我是总理,就自认为有什么特殊,造成不好影响。我们周家过去是个封建大家庭,你们下一代,要自觉改造思想,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学八旗子弟。”

  周总理和邓颖超希望周家后代做最普通的人。当工人、当农民、当教师、下基层,不允许有任何的特殊化,更不允许炫耀与国家总理的关系。因此,他们曾不得不干预亲属中一些人的工作安排,明确表态,不同意任命较高的职务,当了兵的要退役,爱人从外地调北京的要回原籍。

  说到八旗子弟,不仅周总理经常对亲属说,周尔均也常从一些好友、老同志和烈士的子女那里听说。周总理为什么这样重视、多次引用这个历史典故呢?

  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李海文向周尔均、邓在军夫妇提供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线索。在中南海紫光阁一旁的院子里,至今保存有一块乾隆皇帝为昭示八旗子弟树立的“御碑”。李海文判断,总理在开会休息时,一定会在院子里散步,一定会在碑前沉思。李海文的提示,引起了周尔均、邓在军夫妇的极大兴趣。

  在拍摄《百年恩来》电视片时,周尔均特意来到紫光阁,在现场抄录下了碑文。御碑上刻有乾隆十七年三月二十日的“上谕”,首先引述了清开国皇帝的遗训:“朕常躬率八旗臣仆行围校猎,时时以国语骑射操演技勇谆切训诲。”要求后代不要忘本,不要贪图享乐。接着乾隆帝郑重“昭示后代臣庶,咸知满洲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敦崇淳朴,屏去浮华,毋或稍有怠惰”,“冀亿万世共享无疆之庥(庇护、神佑)焉”。

  乾隆皇帝一心盼万世子孙能享受“无疆之庥”。但是,周尔均特意查证过,从乾隆盛世立碑之日算起,只不过用了115年,清王朝就寿终正寝了。“伯伯一生忧国忧民,熟谙中外历史,又目睹清王朝的轰然倒塌,因此,他以八旗子弟的命运警醒后代,实在是怀有痛切之感的深谋远虑。”

  

“尔均同志侄:知道你已加入共产党,至为兴奋!”

  周恩来、邓颖超对亲属既严格又爱护。1953年12月31日,周尔均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伯、七妈得知后,邓颖超伯母即刻亲笔回信,给予亲切鼓励和殷切期望。邓颖超用“至为兴奋”形容她和周总理得知尔均侄儿入党时的心情,关爱之情跃然纸上。

  信中并要求他:“必须加强党性锻炼,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不断地为了实践党员的八条标准而努力,不要辜负了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向群众学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必须不骄不馁,在思想上、行动上不断地加以实践。”

  遵守家规,周尔均和邓在军从不在人前说自己是周总理的亲属。多年后,邓在军的同事好友赵忠祥在参加周尔均的生日时说:“在军大姐,直到你退休,我都不知道你是周总理的亲属。”

  “文革”中,周总理有时会问广播事业局的领导:邓在军在你们那儿表现怎么样?有一回,军宣队的头头问邓在军:“邓导,总理特别关心你呀,问你在这儿表现怎么样,你怎么认识总理的?”邓在军就装糊涂:“我原来在文工团跳舞时认识的。”

  在所有亲属的工作安排方面,总理都极为严格,一律要求下基层,唯有周尔均是个例外。周尔均被留在解放军总部机关工作并提为副师职干部时,总理没有干预。

  上世纪60年代后期,总理一次去总后谈工作,顺便了解周尔均的情况。当时周尔均已经是总后杂志社的副社长。听了总后领导汇报后,周总理说:“我知道他是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你们对他工作的安排我没有意见,但有机会还是让他多下基层锻炼。今天我说的你们不必告诉他。”

  过后很久,周尔均才从当时在场的总后政治委员张池明、第一副部长张令彬那里得知这件事。周总理去世后,卫士长张树迎也向周尔均讲起此事,他当时也在场。张树迎说:“听总理对你职务安排这样表态,我还是第一次。”戎马一生的周尔均,今年已84岁,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他首批被授予少将军衔,受命参与组建我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先后担任国防大学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同为正军职)共7年,并为国防大学党委常委,直至离休。他牢记七伯、七妈在他入党时提出的要求,时时按照“三条标准”严格对照和要求自己。

  电视转播了《东方红》,之后才懂总理的良苦用心

  1964年,中央电视台要电视转播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个任务落在了当年只有26岁的邓在军身上。尽管在文艺组导演里年龄最小,但她已经多次担任各种晚会、重大政治活动和节目的实况转播,积累了大量经验。

  那时的导演工作完全靠笨拙的“手工劳动”。她每天骑着自行车一趟趟跑到人民大会堂看彩排。为了做好导演准备工作,《东方红》的排练邓在军看了不下二十次。那时没有变焦镜头,全是死镜头,每个画面、每个场景,都画成小人儿来表示,做到心中有数。

  周恩来总理对《东方红》非常关心,全体演职人员亲切地赞誉他是《东方红》的“总导演”。邓在军在看彩排时就看到过伯伯六七次,当然,邓在军并没有与伯伯打招呼。日夜操劳、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为什么抽出这么多时间来关心演出呢?当时年轻的邓在军不会想也不可能回答这个问题。现在回头来看,事情就比较清楚了。“这是出于他忧国忧民的深层次的考虑。”邓在军说。

  周总理对毛主席的内心活动比较了解,他发现主席对中国文艺界的状况很不满意,认为这个领域脱离了革命轨道,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了舞台。1963年和1964年,毛泽东两次批示:我国的文艺战线“已经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文艺领域潜伏着极大的危机。

  总理十分担心文艺界的处境。如今我们可以得出判断,他出于苦心焦虑和前瞻之见,意图通过组织《东方红》的演出,正面颂扬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颂扬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以此影响和改变毛主席对文艺界的不良印象。遗憾的是,尽管如此,文艺界也只是短暂地推迟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邓在军最怕节目修改,他们一改,邓在军的导演台本就得推倒重来。一天又看彩排,邓在军发现自己记录的关于“八一南昌起义”的将近一场的戏怎么没了?直到后来,她在拍摄电视专题片《百年恩来》时,采访到周巍峙、乔羽等当时的亲身参与者,才了解到总理的良苦用心。

  当初在研究《东方红》的总体构思时,对如何表现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总理主张突出秋收起义,淡化南昌起义。罗瑞卿总参谋长则一再坚持,认为应该重点对建军起点的南昌起义做正面表现。陈毅老总也在一旁附和说:“是啊,总理,南昌起义还有我一个嘛!”最后总理非常严肃地说:“罗瑞卿同志,如果你非要表现八一起义不可,那只有一个表现办法:就是批判我周恩来嘛!这样表现就可以,正确路线是毛主席嘛!”总理说到这个程度,陈老总和罗瑞卿便不好再坚持了。

  最后,《东方红》的舞台上,“秋收起义”有专门的一场设计,而“八一起义”则完全淡化,只留下这样一句暗场中的台词:“听,南昌起义的枪声,响起了第一声春雷!”

  上世纪60年代前期,周总理在西花厅同周尔均夫妇谈话时,卫士兴冲冲地过来说:“总理,天津发现了你当年写的一些诗词,送来请你过目。”周总理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看,拿去烧掉!”

  周尔均知道伯伯早年很喜欢旧体诗词,在这方面有着过人的创作才华,18岁时写下的《相逢萍水亦前缘》和19岁时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都是难得的诗词精品。新中国成立后二十多年,他在这方面没有片言只字,写下的仅有两三篇白话诗。“我不看,拿去烧掉”的回答,同他在审看《东方红》时力排众议突出秋收起义、淡化南昌起义的决定,应该是出于同样的良苦用心。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