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周恩来侄儿周尔均:四十年后,我们纪念伯伯什么? (3)

2016年01月27日 13:37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百年恩来》:一部由周总理后代亲属发起摄制的电视专题片

  1998年,周恩来总理100周年诞辰,一部12集的电视专题艺术片《百年恩来》在各大电视台轮番播放,引起收看热潮。这部电视专题片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电视艺术金鹰奖优秀长篇纪录片奖。电视片的主题歌《你是这样的人》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共鸣,成为一首经典歌曲。

  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一部由周总理后代亲属发起摄制的电视专题片,具体地说,就是由周尔均担任制片人和总策划,由邓在军任总导演,在周总理其他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完成的。

  《百年恩来》摄制组拍摄的第一个镜头,是第一摄像周强执机拍摄的天安门。周强是周恩来的侄孙、周尔均夫妇的儿子。为了节省拍摄开支,周尔均一家全都扑在了拍摄上,义务干活,没有工资。家里的打印机、复印机、电视机、录音机,凡是能用的,都搬出来了。“一般我们拍片子,高片比也就是1:10到1:20,就是你播1分钟,拍20分钟的素材,然后使用其中的1分钟。《百年恩来》的片比达到了1:600,也就是说我们从600分钟中才选出了1分钟让大家看,它为什么能成为一个精华?就是因为它凝聚了所有人的感情在里边。”周强说。

  剧组采访的第一人,是“觉悟社”最后一位成员管易文。“觉悟社”是五四运动时期产生在天津的先进学生组织,周恩来、邓颖超和管易文都是“觉悟社”的成员。当时为了反抗封建思想,也为了保密需要,有人提出不用原来的名字,而是按照一、二、三、四的号码写在密封的字条里,每人抽一个号,就用那个号的谐音来作为自己新的姓名。

  邓颖超抽的是“一号”,便用“逸豪”作为别名。周恩来抽的“五号”,后来就用“伍豪”作为他党内的代号。管易文是18号,别名为“石霸”。

  采访管易文时,老人已是百岁高龄,丧失了对人间的一切记忆。但当他看到周恩来的照片时,竟然奇迹般地连呼三声:“音容宛在,永别难忘!”在场的人全都愣住了,激动得流下热泪。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瞬间,幸好被摄影机默默地记录下了。就在此后五十多天,管老带着他对周恩来唯一的思念离开了人世。

  西哈努克国王坚持要回到王宫金銮殿接受采访

  《百年恩来》采访了三百多位与周恩来总理有过接触的当事人,其中既有各国政要、文化名人,也有普通的工人、农民。

  柬埔寨西哈努克国王是周总理的知音至交,在策划拍摄《百年恩来》期间,鉴于他每年要来北京治病和休息,本打算乘国王在京期间采访他。他却表示一定要在柬埔寨金边的皇宫里接受采访。国王说:“只有在周恩来总理生前两次到过的柬埔寨土地上和在王宫金銮殿接受周恩来亲属的采访,才能表达我对周总理和邓颖超夫人的知遇之恩。”

  金銮殿是圣洁之地,通常只有国家盛典才能在此举行。金銮殿不能备水,不能上茶点,不能使用空调。周尔均夫妇及子女到达后,柬方像当年接待周总理那样,铺上了长长的红地毯。西哈努克国王虽然身患重病,却不顾高温坚持接受采访,谈了整整三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

  摄制组在柬埔寨期间,西哈努克国王还亲自指令和安排,派出专机,由数十人的国家卫队护送周家后人到著名的古迹吴哥窟参观拍摄,“这里也是他特意邀请伯伯和七妈先后去过的地方。”周尔均说。

  摄制组到周恩来早年留下足迹的日本采访,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谈了一些之前从未说过的事情。池田大作说:“我在日本创价大学栽的八棵樱花树旁立了‘周樱’、‘邓樱’两块碑,今天我首次向你透露,这两块石碑的方向是朝向中国,朝向周总理的,在樱花盛开时请他和邓颖超夫人观赏。”

  已故日本航空公司总裁冈崎嘉平太生前一直把周恩来的照片藏在怀中。他的儿子冈崎彬接受采访时说,父亲一生追求寻找当代圣人,终于找到了,就是周恩来。冈崎嘉平太去世时,冈崎彬对母亲的表现感到奇怪,问她:父亲去世,你好像不怎么悲伤?夫人回答:“你父亲一生敬仰周恩来,他最终的愿望是到天国会见周恩来,这个愿望实现了,这是值得高兴的事。”她还把丈夫一直放在身上的周恩来的照片,随同冈崎先生的遗体一起火化了。

  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2015年11月20日,《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纪念周恩来总理珍品展》在日本东京开幕。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日本自民党总务会长二阶俊博、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等众多日本政要和对华友好人士出席了开幕式。

  “一个人的伟大人格力量,可以超越时空,超越国界,超越政见,化作一种精神与世界文明共存。”周尔均说。

  已经98岁高龄的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听说周尔均和邓在军夫妇在日本举办这次展览,特地要见他们。见面时,中曾根康弘不听劝阻,扶着拐杖一定要站起来。这次展览,精心设计制作了一座“周恩来在日内瓦”的铜塑像,周尔均夫妇送给中曾根康弘一尊。铜像很沉,大家让中曾根康弘将铜像放在桌上,他却一定要抱在怀里。在场想同他照相的人很多,分批照相时,这位近百岁的老人就是坚持站立着把铜像一直抱在怀里。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周总理的崇敬。

  制作《百年恩来》时,周尔均夫妇曾经采访过中曾根康弘这位日本广受敬重的知名政治家。他第一次见周总理时,是日本的通商产业大臣。周总理见了他,分3次谈了10个小时。中曾根康弘回忆:“会议结束后,他陪我从二楼下到一楼,亲自给我披上大衣,又把我送到大门,送到车上,而他一直在车边送我。外边特别冷,我看到这一切,深受感动。”

  后来中曾根康弘当了首相,再次来华时提出要给已经逝世的周总理烧香祈祷,受到邓颖超的欢迎。从邓颖超口中得知,当初周总理从人民大会堂回到家后告诉邓颖超说,刚见到的中曾根,他将会是日本未来的首相。周总理的判断成了事实,中曾根康弘更是将周总理视为难得的人生知音。

  家人回应总理传闻:“总理酒量,极而言之,八两而已”

  在很多场合,有人遇到周尔均,总是会问到周总理的酒量:听说总理酒量很好,可以喝二斤。这个传闻,常常是来自一本书中叙述的故事。书中写道,周恩来总理和许世友喝酒,将许世友灌醉,是为了劝诫他喝酒伤身又误事。写得很生动,因此传播很广。

  一年,周尔均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正在京西宾馆开会讨论时,接到在周恩来身边工作多年的卫士长成元功的电话。成元功郑重其事地请他转达一个意见给军队领导:“书里有些事情不是事实,比如说周总理跟许世友喝酒,把许世友灌醉了。”成元功说,“这个事就没有,我在总理身边多少年,从没有见到过。作者是军队作家,我提了意见,他没有接受。”

  周尔均也知道伯伯能喝酒,但真的不清楚伯伯有多大酒量。他在电话中问了成元功,成元功回答:“极而言之,八两而已。”

  周尔均说,“伯伯在家吃饭一般不喝酒,除非特殊情况,像1961年他和七妈亲自主持侄子周尔辉婚礼时,记得好像喝过一两杯绍兴黄酒。”另据伯伯身边工作人员说,总理一生中饮酒过量只有极少数的几次。一次是新婚之时;一次是50年代与苏联谈判,对方要和总理比酒量,总理为此做过检讨,据说毛主席风趣地回应说:要是我,就跟他们比吃辣椒;一次是欢迎志愿军回国,最后一次是南昌起义34年后回南昌视察工作。在喝酒的问题上,总理是把握得度、掌握分寸的。

  周总理逝世已经40年,出版界出了很多关于周总理的书,其中记叙了一些有关周总理的传闻轶事,有个别事情不够准确,引发一些不同看法。周尔均觉得,总体而言,出发点还是为了弘扬周恩来精神,怀念周恩来总理,主流应该肯定。但在宣传中还是要注意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周尔均回应:“最好尽量是讲亲身经历的事,亲耳听到的事,即使转述也应核明来源,做到确有根据,尊重事实。总理的崇高品德和伟大人格世人皆知,总理又是最实事求是的。宣传周恩来精神也要实事求是,不宜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反倒有损于总理的光辉形象。”

  说到这里,邓在军回忆起一件往事:一次她带一岁多的二女儿周蕾去西花厅。吃饭时,一贯细心的总理发现没有孩子吃的菜,嘱咐师傅“给炒个嫩嫩的鸡蛋”。菜上来了,饿了的蕾蕾闻到鸡蛋香味,用手去抓。“我觉得这显得孩子没家教,于是,蕾蕾的小手挨了我一筷子。这下惹祸了,伯伯马上皱起眉头,连问了我两句:‘你干吗要打她啊?’见我回答不上来,伯伯说:‘对事情要实事求是。她现在这么小,既不会用筷子,也不会拿勺,手就是她的工具。你怎么能打她呢!’”

  “对事情要实事求是。”邓在军永远记住了总理的这次教诲。

  周恩来总理逝世40周年了。40年后,我们纪念周总理的是什么?传承周恩来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周总理侄儿周尔均今天理解,“做普通人不是简单化,而是要自强自立,自力更生。”对周家年轻一代、侄孙周强来说,“传承周恩来精神,首先要立足于自己,要有事业心,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和岗位,人的一生中重要在于做了多少事,并不在于说了些什么。这与习总书记所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相一致的。”

  本版文/本报记者 杨洋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