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城市一隅的剃头老人:老手艺“退休”必然

2012年12月05日 17: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项城12月5日电 题:城市一隅的剃头老人:老手艺“退休”必然

  记者 周小云

  身边放着一辆脚蹬三轮车,一把推子,一个脸盆,一个毛巾,这些就是60岁的张德祥每次出来剃头所携带的全部家当。

  在河南项城市文明路口西北角一块废弃空地上,身穿蓝色土布大褂的张德祥老人每天都会来到这里,摆摊剃头。张德祥是土生土长的项城人,从17岁跟随父亲学得剃头手艺,一干就整整43年。

  在中国,剃头的雅名即为“理发”,其行话为“割黑草、扫苗”。

  “过去的集市上,不到百米就能看到一个在路边摆摊的剃头师傅,一把椅子,一条毛巾,一个脸盆,一把推子,一把刀子,一张挡刀布子(刀皮),来剃头、刮脸的客人多了去了。”11月29日,在寒风中等待生意的张德祥和记者聊道,上世纪80年代,每逢镇上集会,他都会挑着担子摆摊剃头;下了集会,他就走村串户,只要扯着嗓子吆喝一声:“剃头喽!”不到一盏茶的功夫,村里老少爷们都来啦。

  在张德祥看来,那个时候,他剃头的技术堪称一种“表演”,每次给客人推、按、磨、捶、刮,都会有旁观者欣赏。待“收拾”完毕,客人个个红光满面、精神抖擞。

  现在,张德祥用的还是那套剃头工具,唯一不同的是他不再赶会走村了,每天选择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开工,偶尔来光顾摊位的也是附近上了年纪的老先生,图个便宜,理个平头、光头,加上刮脸,每次5元。

  “我剃头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要求了。美容美发店里可以做直发,可以做卷发,还也可以变颜色,就好比人们的服装越来越时髦,城市建筑越来越新颖。”张德祥说。

  年纪越来越大的张德祥打算,等下雪了,就不出来摆摊了,“有没有我这个剃头摊也影响不了谁了。”

  与张德祥一样,靠手艺为生的57岁修鞋师傅朱海军也常年在这片空地上摆摊。朱师傅右腿残疾,背有些驼,长年累月的露天做工使得他的皮肤有些黝黑,手指粗糙,布满了黄茧。

  只要天气好,朱海军每天上午9点半都会准时骑着电动三轮车来这“上班”,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聊起朱师傅的生意情况,他说,10年前,补鞋生意是最好的,每天赚个百儿八十不成问题,有时中午吃碗面条的时间都没有,客人还坐在你旁边等着穿鞋呢!

  “特别到换季的时候,来我这儿修鞋的人特别多,都得预约。”朱海军笑着说。

  但是近年,来他这里修鞋的顾客越来越少了。和张德祥下村剃头一样,排队补鞋已成历史陈迹,手动推子、老式修鞋机逐渐“退休”,取而代之的是街头更专业、更高档的美发店和美容鞋店。

  朱海军对此解释为,人们穿的鞋越来越高档了,高档鞋自然要到高档美容鞋店去修理。

  张德祥同样发出感叹,以前剃头的推子都是手动的,一不注意会扯住客人头发。现在,理发用具都是电推剪,刀头可随客人所需任意调整推剪长度,客人在享受按摩、干洗这些全套服务中,也换了一个漂亮的发型。

  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专业美发,张德祥的剃头收入也就大大降低。生意好时一天能有十来个客户,挣五六十元钱,生意不好时,一天都没客人光顾。而朱海军每月修鞋最多时能挣个1000多元,仅够自己一人生活费用。

  和剃头、修鞋一样,以往活跃在中国人身边的老手艺,如卖针头线脑的、卖香油的、磨剪子戗菜刀的,似乎不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如今,车来车往的繁华都市每天都朝气蓬勃地运转着,那些静静守在城市一隅的老艺人们,也只能在回忆中找寻曾经的欢腾情景。

  “现在人们经济条件好,科技也发达,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想要什么样的产品都能生产出来,我们这些老手艺应该‘退休’了。”虽然如此,两位老人依然乐观,他们认为,老手艺“退休”是必然的,因为这个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