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蚌埠市委书记:五大举措将助力蚌埠重返安徽第一方阵

2013年01月05日 09: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蚌埠元月5日电 题:蚌埠市委书记:五大举措将助力蚌埠重返安徽第一方阵

  作者:成展鹏张娟

  一百年前,津浦铁路开通,蚌埠由一个淮畔小渔村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城市;2011年,蚌埠开埠百年,蚌埠再一次因铁路站在了发展的“高速路口”。2012年11月中旬,皖北五市一县一区获批进入中原经济区规划。安徽省发改委正在着手起草《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实施意见》,并会同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建立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五省协调机制。而蚌埠作为皖北中心城市,就此契机,蚌埠全市上下决心实现重返安徽省第一方阵的梦想。

  蚌埠曾经是一座值得骄傲的城市,诞生过安徽省第一台空气压缩机、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收音机;曾经拥有繁华的商贸,享有“小上海”的美誉;曾经主要经济指标与合肥并驾齐驱,有“合老大、蚌老二”之称;但“八五”之后至上世纪末,以工业经济的滑落为标志,蚌埠进入发展滞怠期,已经暴露出了老工业城市积重难返的困局,结构调整难度凸显、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产业主导单一,区域内的比较优势已经开始被周边的城市不断撼动。

  5日,蚌埠市委书记周春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向记者讲述了未来蚌埠在他心里构建的蓝图。周春雨认为,面对蚌埠目前良好的发展态势,必须正视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我们要自信而不自卑,自尊而不自薄,自强而不自弃,以苦干、实干托起蚌埠梦想。

  “民亦老止,汲之小康”。周春雨说,实现蚌埠梦,我们市委、市政府必须要进一步明晰跨越发展目标。按照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从蚌埠目前情况看肯定没问题,经过努力还可以提前完成。但问题是我们实现翻番,其它地市也要翻番,由于我们现在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有差距,到时仍达不到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甚至差距还要扩大。安徽省委提出了“总量争先进位、人均进入中等、收入赶上全国”的要求,我们的目标就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周春雨表示,蚌埠要实现进入安徽第一方阵的梦想,必须切实做好相关举措。他认为,一是集中精力抓好产业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之路。加快重点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加工业,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业,着力攻坚高端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大农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突出重点项目招商,在高端项目、龙头产品、外资项目和已改制企业“二次重组”上下功夫;突出重点区域招商,在“一线”就是京沪铁路线,“两点”就是台湾和日本;突出项目跟踪服务,在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投产达产率上下功夫。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分工,不断扩大与珠三角、环渤海、港澳台等的合作交流,推进与省内兄弟城市对接合作,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二是集中精力抓好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突出重点项目和区域招商,以及项目跟踪服务,支持发展民营经济,放开市场准入,创新金融服务,坚持对内开展全民创业和对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双重任务,大力倡导“你创业、你赚钱,我服务、我高兴”的理念;

  三是集中精力抓好征迁建设。坚持拆迁、规划、建设、绿化、管理“五位一体”,推动城市空间大拓展的组团式发展,坚持城市化与城镇化并举推动城镇化水平大提升;

  四是集中精力抓好民生保障和社会管理创新。坚持民生为重,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坚持和谐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五是集中精力抓好作风建设。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周春雨认为,以上的五条措施,不能纸上谈兵,要切实坚持组团式发展推动城市空间大拓展。围绕到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2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达220平方公里的目标,按照“引河入城、拥河发展、环湖集聚、显山露水”的思路,构建大蚌埠都市区,协调推进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推动各区及功能区高水平开发,加快与怀远县城等周边城镇的同城化发展步伐。

  建设和发展要立足产业基础,突出滨水、生态、文化等特色要素,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科学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确保明年首批建设的中心村有力有效推进,加快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