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母亲河”特别报道 永宁江:喧嚣过后是宁静

2013年04月27日 09:40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探访母亲河”特别报道永宁江:喧嚣过后是宁静
归于平静的永宁江。 周薇薇 摄

  永宁江——喧嚣过后是宁静

  ——“探访母亲河”特别报道之五

  风和日丽的日子,走进浙中小城黄岩,永宁江畔,市民自在散步,村民悠然垂钓。历经半个世纪的喧嚣,黄岩人倚江而居的和谐生活画卷,又重现于眼前。

  清晨6时许,黄岩城还在安睡,永宁江已经苏醒。桃红柳绿的永宁公园,聚集了不少前来晨练的市民。他们向着江的方向舒展身体,呼吸着一江春水带来的新鲜空气。船老大郑中原的红色游船,静静守候在码头。我们与之攀谈了起来。

  “我的一生,都在和永宁江做伴。”66岁的郑中原说,小时候,他经常和父亲坐着摇橹船,依次穿越3条江,到东海去捕鱼;成年后,曾在澄江运输公司搞货运,把黄砂、蜜橘等物产,通过水路运往上海;2006年,黄岩区开通水上游线,他又当起船老大,带着游客领略永宁江美景。因为了解和懂得永宁江,他的导游解说,充满了画面感,深得游客喜欢。

  不多时,渔政船从下游驶来,停靠在码头,我们告别郑中原,乘船逆流而上。刚离开码头,江水就变得清澈起来。穿过城区后,在绿堤、芦苇、水草的装扮下,永宁江变得更加清灵。偶有白鹭飞出芦苇丛,跃向波光粼粼的水面,顿时野趣横生。

  突然,渔政船放慢了速度。“看,又有人在电鱼!”执法人员指着江边,大声呵斥。只见有人匆匆跑上堤坝,瞬间消失于视线,留下了隐匿于芦苇丛中的一叶竹筏。靠近竹筏,两个泡沫箱内已装满鱼,大的鲤鱼超过一斤。执法人员收走电箱,小心翼翼地把鱼儿倒回江中。“如今河水清了,鱼儿多了,电鱼的人也多了,防不胜防啊。”执法人员感慨地说。

  马达声中,黄岩城区已消失在我们背后。岸边,是葱茏的田野,整洁的农居。这时,渔政船再次放慢了速度。“前面有居民在河埠头洗衣服,我们得慢慢开,否则推起的波浪,有可能会卷走衣物,打湿她们。”执法人员解释说。

  果然,自此以后,几乎每个河埠头都有村妇在洗东西。时有年长者坐在江边,执着长长的钓竿,守候着江面的跃动。“人与水,理当如此。”黄岩资深治水人士林达河感慨地说,自50年前长潭水库建好后,永宁江历经太多反复,如今终于回归宁静了。

  正当我们疑惑于林达河的感慨时,渔政船已抵达头陀镇小李灰村。“去小李灰村走走,问问那些老人,就明白啦。”林达河说。

  “小李灰,其实原名小李汇。2000年永宁江大闸建成前,每到台风季节,江水就会倒灌进村,村民苦不堪言。”说起当年,七旬老农符正德带我们穿过田野,在杨柳依依的堤坝上边走边说,激动不已。

  原来,50年前,出于防洪、蓄水、灌溉之必需,黄岩人筑起长潭水库。但水库建好后,下泄入江水量锐减,河道日益萎缩、淤积。久而久之,宽阔的永宁江,变成了“永宁沟”,灾害频繁。1993年,永宁江治理工程启动,在江口建设大闸,把永宁江变成内河,同时疏浚干河,筑高堤坝,终于解决了水患难题。

  “大闸建好后,村庄开始发展蔬菜产业。”符正德说,长年水患带进不少肥沃江泥,种出来的蔬菜味道特别好。今年他和老伴种了6亩大蒜,每斤收购价1.2元,供不应求。加上轮作青菜、苦瓜、番茄,年收入超过6万元。“这是永宁江赐给我们的。”老人自豪地说。

  江畔,是一条宽敞的水泥游步道,柳树迎风摇摆,风景如画。村支书符文斌说,晚饭过后,村民喜欢来这里休闲,“年轻人也来江边谈恋爱呢。”这几年,村民还频频建议,早点把村名改回来。人之逐水,其情切切!

  那天,或行船,或乘车,我们一路寻访到源头长潭水库,一路被黄岩人与母亲河生息相伴的画面和故事感动着。次日,我们决定到下游走走,彻底解开林达河的“谜语”。

  东城街道的王西村,被蜿蜒的永宁江拥抱着。这片土地,曾孕育了黄岩产业支柱之一的精细化工业。但走进“联化科技”老厂房,闻不到丝毫异味。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充满设计感的图纸,和戴着眼镜、穿着时尚的年轻白领。

  “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母亲河为代价。”黄岩区经信局局长郑设平说,上世纪80年代,一批民营化工企业在这里崛起,兴盛时曾达80余家。当时,企业环保意识还很淡薄,污水直排入江,汩汩流向大海。大闸建成后,污水回旋在内河,把永宁江变成了臭水河。

  江水的浑浊与臭味,惊醒了奔跑在工业化路途中的黄岩人。2005年,领头羊“联化科技”带头撤离江边,搬进了具备先进污水处理设施的江口经济开发区。“哪怕牺牲企业利益,也不能再让母亲河哭泣了。”常务副总裁彭寅生说。

  历经50年摸索,在用水与护水之间,黄岩人终于找到了平衡点,延展着倚江而生、倚江而居、倚江而兴的生活画卷。(记者 邓国芳 嵇哲 区委报道组 周薇薇)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