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公益组织频陷舆论旋涡 专家吁政府应培育而不干涉

2013年06月09日 09:08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懵了,累了,怕了,是普通人做公益面临的三道坎;舆论旋涡,则是公益组织和企业做公益的路障。公益,到底有没有那么难?

  公益,可以不远

  郭女士一直热心公益,却总在行动上犯难。“我捐过两次旧衣服,一次是碰巧看到隔壁小区的志愿活动,就自己提了过去;还有一次是听说宝龙有捐赠点,就大老远坐车带过去。这样东一次西一次,上哪找稳定且规范的公益组织呢?”

  公益宣传不少,可是普通人想做公益,却很难找到门道。

  做公益,

  能跨过这三道坎的不多

  厦门助残义工张显林投身公益已14年。在他看来,有公益心的人有增无减,但把公益心汇聚起来却是新难题。

  懵了,累了,怕了,普通人能跨过这三道坎的不多,这是许多公益人士的共识。

  每次活动前,张显林都会教授志愿者使用残疾人辅具。然而,几乎每次活动,都有志愿者手忙脚乱。专业人士不好招,大学生是最活跃的志愿者,但许多学生往往连第一道坎都过不去。

  做公益完全出于自愿,不少人满腔热情而来,参加完一两次活动,觉得太苦,就不来了。福州萤火虫助学的小茶说团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由于帮扶对象是偏远山区的孩子,活动中徒步一两小时山路是常有的事,而一些志愿者没有做好吃苦的准备。

  常年从事公益,孤独,无助,生活、工作与公益难以平衡等,是大问题。志愿者汤玲玲2009年放弃厦门的高薪工作,远赴广西玉林支教。3年时间里,她为超过2万名农村孩子买了10多万本书,总价超过200万元。然而,父亲的糖尿病并发症十分严重,她不得不暂时回归。

  “要有平台和团队,要规范化、制度化,才能够给更多的孩子带来帮助。这注定是一条漫长迂回的路。”她说。

  舆论旋涡里的公益

  张显林说,公益组织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除了人才欠缺、资金不足等压力外,还有社会舆论对公益组织的种种误读。由于郭美美风波的影响,官方公益组织的公信力亟须重建,而民间公益组织受制于专业、经费、人才、知名度等种种因素,普通老百姓关注度和参与度都有限,误解很容易乘隙而入。芦山地震发生后,微博爆发了大量质疑和谣言,公益行业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不少网民变得悲观或无所适从:“再这样下去,哪个公益组织我也不敢相信了。”

  企业做公益也同样面临困惑。南安一名刘姓企业家每年都捐出上百万元用于家乡修桥修路,但当记者联系到他时,他却一再要求不要报道自己的企业名字,“一不小心就被指责为作秀”。在许多企业家心目中,“枪打出头鸟”是最大的顾虑。“公益事业应该是党和国家的事”的想法,也让许多企业在践行公益的路上止步不前。

  “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公益组织,做公益都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南平市九二医院副主任医师、心理医生袁水平说。他分析,天时是外在的制度保障,地利是大众对于公益的认可度和公益文化的普及度,而人和则是一颗忍耐、坚持并且富有专业精神的公益心。“这三者缺了任何一个,都会产生获益心理受挫的现象,从而使任何主体的努力都很难坚持下去。”

  专家献策 走近公益

  “质疑不一定是坏事,关注是最好的监督。”公益组织“担当者行动”总干事上官文宾说。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存在着数量少、类型少、专业化不够、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民众对公益组织的了解尚需时日。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政府管辖之外的公共空间将会越来越多,公益组织的存在必不可少。在与民众的互动方面,专业化的公益组织就像银行,吸收公众零散的时间精力,零存整取,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上官文宾说:“公益组织首先要练好内功,以真诚奉献和专业素养塑造公信力。”

  上官文宾还认为,公益组织要得到长足发展,还必须鼓励大量的社会专业人士、知识分子、优秀企业家参与公益事业,推动公益组织的专业服务能力,解决各个领域的实际社会问题,最终走向大众化。他介绍,在国外,公益事业的实施很早就交到了社会的手上。“商业企业的加入,既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公益事业,也能通过广告收回利益。只要民众对公益的认识慢慢进步,企业在公益领域大有可为。”

  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张友琴则指出,要拉近与公益的距离,需要政府、社会、公益组织、企业多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对公益组织应培育而不干涉,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监管,采取民主管理方式,扶持民间公益组织,但不干涉具体公益活动。社会舆论应给予人们更多正能量,特别要重视公益广告的宣传。新兴的各种互联网新媒体工具,将成为中国本土公益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张教授倡导微公益的推广:“民众可以把公益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说,社会不信任导致我们与公益疏离,那么通过全民参与的大众公益,我们可以重塑社会信任。”(记者 谢婷 实习生 夏薇)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