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社会观察:“卖瓜难”,怪圈何解?

2013年07月31日 14:06 来源:河南日报 参与互动(0)
社会观察:“卖瓜难”,怪圈何解?
与去年不同,今年开封西瓜滞销严重。 资料图片

  “卖瓜难”怪圈何解?

  郑州全城动员买西瓜,成了今夏酷暑中的一道清凉风景。

  “爱心瓜”传递了正能量,但非长久之计,假设明年西瓜还滞销咋办?

  供大于求只是卖瓜难的表象,根源还在于小农经济的痼疾。

  郑州上演全城买瓜

  7月29日晚上,虽然期待中的阵雨没有来临,但闷热的天气稍微凉爽了一点。郑州南阳路北环路立交桥下,原本聚集很多的瓜车少了一些。两天前,记者在此采访的几位瓜农遍寻不见,想必都已经卖完回家了。

  7月中旬以来,不断有今年西瓜难卖的消息见报,瓜农拖家带口在郑州街头待几天,一车瓜还没卖一半,西瓜价格便跌落到每斤两三毛钱,还无人问津。在开封,还有大量的西瓜躺在地里等待采摘。

  郑州的街头路边,随处可见焦急的瓜农,祖孙三代卖瓜,丈夫拉着怀孕的妻子卖瓜,放暑假的孩子也来卖瓜;更令人揪心的是,还有瓜农辛苦所得的卖瓜钱半夜被人偷走,跟着父母卖瓜的孩子差点走丢。

  这一幕幕场景让人无法安坐。

  从7月25日开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不仅自身购买了大量西瓜并送到建设工地,还投入了大量的采访人力和版面,号召企事业单位和市民购买爱心瓜。

  志愿者来了,爱心企业来了,热心市民来了……

  在中原西路与西四环交叉口,来自开封杏花营镇的瓜农江长奇带着妻子和六岁的女儿两天才卖了1000斤瓜,望着车上的5000斤瓜,想想家里还有六亩地瓜,才40岁的江长奇急得头发都白了,当听说有人要买完他剩下的瓜时,江长奇高兴得合不拢嘴:“这可让俺省了大事了,再也不用帮着别人扛瓜爬楼梯了,再也不用睡马路边……

  “我们买一个西瓜,就可以减轻瓜农的一点压力,增加他们的一点收入,让他们早点卖完早点回家。我们送水、送饭,就可以减轻他们风餐露宿之苦。”生意人赵洋在聊天群里发出号召:“身在郑州的瓜农遇到了困境,他们每年都会给我们送来清凉解渴的西瓜,现在是为他们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连日来,不少单位和个人都向瓜农伸出了援助之手,纷纷购买爱心瓜,将西瓜分送到南水北调工地、富士康工厂、儿童福利院、环卫工地。通过连续一周的宣传发动,郑州街头卖瓜难得到了有效缓解,不少瓜农已经卖完返回。

  一位参与卖瓜的志愿者深切体会到了瓜农的艰辛,他感慨地说:“农民种瓜真是不容易,郑州全城买瓜,再次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温暖,令人感动。”

  今夏西瓜缘何难卖

  甘甜清凉的西瓜,本应是这个季节的畅销品,缘何出现了滞销?

  记者在街头采访瓜农时,他们也大都不知道为何今年的行情这么差。来自尉氏县水坡镇的刁师傅说,村里一直都有种西瓜的传统,从来没有过瓜卖不出去的事。“瓜还是那个瓜,咋就卖不掉呢?”他纳闷地说。

  “西瓜价格这么低又不好卖,这种情况自西瓜大市场开办以来没有出现过!”开封杏花营西瓜批发市场主任安春智对今年的行情感受很深。

  其实稍加了解就不难看出,西瓜卖不掉,瓜多肯定是主要原因。开封市农林局种植业科科长娄威分析说,“西瓜滞销主要是供大于求的结果!”

  西瓜主产地之一的开封杏花营镇政府负责人也说,今年六七月下了几场雨,拱棚西瓜都推迟成熟,与本地、外地的普通西瓜“扎堆儿”了。安春智也同样认为,下雨气温低造成西瓜成熟时间推迟,交易时间也往后推迟,和外地的西瓜上市时间重叠在一起。“扎堆上市的结果就是供大于求,价格下跌。”

  记者了解到,去年开封西瓜卖了好价钱,批发价最低也在每斤五六毛以上,多数都在八九毛,瓜农都有了好收成,因此,今年西瓜种植面积比往年增加不少。他们没想到的是,不仅开封扩大了种植面积,邻近省份如山东、湖北、安徽的西瓜种植面积也增加了,大家价格都差不多,收购商主要集中在南方,他们当然就近订购,因此造成开封西瓜滞销。

  除此之外,“西瓜不甜了”也成为滞销的一个理由,不少人认为,如今的西瓜个太大了,但口感却大不如前,在饮品繁多的今天,西瓜也就显得可有可无。

  这个理由确实存在,开封的一些瓜农说,为了减少西瓜蔓枯病的出现,现在瓜农大都会把西瓜和南瓜进行嫁接。嫁接之后,西瓜重量和数量有所增加,但甜度下降。瓜农普遍重产量,还大量使用化肥,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西瓜口感下降。

  但自古有“萧县石榴砀山梨,汴梁西瓜甜到皮“的美誉,因为土壤原因,开封西瓜整体品质还是较高的。问题在于酒香也怕巷子深,汴梁西瓜再大再甜,在西瓜丰收的季节里,还是老一套销售办法,瓜农摘了西瓜就拉到市场上卖,既不吆喝、也不宣传,坐等客商上门。“农民只知种瓜,不知卖瓜。”

  除此之外,农户单打独斗,犹如一盘散沙,相互压价。更有甚者,有人以次充好,将不熟的西瓜上市,让外地客商损失惨重,从而失去了客户,西瓜滞销也就不可避免。

  错峰上市巧销售

  在郑州全城动员购买爱心瓜的同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原本也是“老大难”的中牟西瓜。前些年,中牟西瓜也出现过和今年开封西瓜一样的销售难局面。每到西瓜销售季节,郑州市、中牟县都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协调瓜农进城卖瓜。但今年,当开封瓜农愁眉不展时,中牟的多数瓜农却早已卖完了瓜。

  他们的秘诀何在?答案就在错峰上市,中牟县西瓜销售期从5月一直延续到10月,他们推行大棚、中拱棚种植,自主调节西瓜成熟期,走差异化道路。今年全县12万多亩瓜地中,有10万亩以上都采用大棚、中拱棚、小拱棚种植。

  这样做的好处是,每年5月初,外地的经销商就开始来中牟收购大棚内种植的西瓜了,此时,开封等地的露地西瓜刚刚挂果。等到7月初开封西瓜大量上市时,中牟西瓜早已卖完。

  如今的中牟西瓜不仅不愁销路,价格还高,提早上市的西瓜都在每斤2元以上,远非现在三毛钱一斤的价格可比。

  除了大棚种植分期上市外,中牟西瓜还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比如品牌化、礼品化、订单化。从2005年开始,中牟县每年都举办“西瓜节”,积极营销中牟西瓜这一品牌,吸引了大量经销商前来洽谈。中牟还有30多家西瓜合作社和2000多名经纪人,很多西瓜早在种植阶段就已经签订了收购协议。

  针对城市消费者的口味需要,中牟西瓜还大打有机牌、礼品牌,西瓜附上了文化含量,一箱精致的西瓜礼盒可以卖到200元。

  反过来看开封,现在有60多万亩西瓜,基本都是露地种植,大棚西瓜仅五六万亩,大量的西瓜在六七月上市,如此多的西瓜集中入市,能否顺利销售根本无法预料,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价格就应声下跌。

  中牟西瓜本来源自汴梁西瓜,开封西瓜在品质、种植规模、产地条件上要优于中牟,为什么不借鉴中牟的大棚种植经验呢?开封市农林局一位科长说,这和老百姓的种植习惯有关,当地这样种习惯了。“大棚西瓜对技术要求高,投入大,费工费时,开封瓜农地多,资金投入也跟不上。万一种了大棚没收益,农民承受不起。”

  小农经济痼疾多

  从前文不难看出,开封西瓜销售难,难在了扎堆入市,量大价跌;中牟西瓜俏销,是因为错峰上市,避开了高峰期。如果问题真这么简单倒也好办,明年开封瓜农也依葫芦画瓢搞错峰上市就行,但西瓜本是七月的消暑品,都搞在五月份上市,市场还会好吗?

  卖瓜难不是个案,它和这些年层出不穷的卖菜难、卖果难是同样的命运,背后都有同样的原因,表面上看,都是市场饱和、价格波动、信息不灵、成本加大等因素引发,但背后深层次、根本性原因还是小农经济模式以及城镇化水平低导致的。

  在小农经济模式下,农产品无法进行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从采访中不难看出,开封的瓜农绝大部分都还是自家种植自家销售,专业的合作社种植所占比例很小。

  农民分散种植,无法准确预估农产品产量,在进行生产抉择时难免存在投机心理。去年,西瓜行情很好,今年一窝蜂扩大种植面积,这种无目的、无规划的盲目种植方式,必然导致价格的大起大落、大涨大跌。

  西瓜也是一种商品,需要专业化经营,流通环节很重要。我省每年西瓜种植面积400万亩左右,产值约近200亿,如此规模的产值,还指望个体农民产供销全部包办,显然是违背市场规律的。

  不改变这种家家户户齐上阵的模式,即便种植结构调整了,产品多样了,营销创新了,解决的也只是暂时的问题。小农经济与大市场对接困难,农民与经销商地位不对等,无法准确预测产量,农产品滞销就会频繁发生。

  以西瓜为例,假如在西瓜生产、流通、销售的产业链中,农民只对种植品质负责,承担气候、病虫害等农业风险,而商业风险则交由更加专业的机构管理,则农产品的销售难问题就会大大缓解。

  此外,卖瓜难还源于城镇化水平低,大量的农村人口还在为一亩三分地劳作,农民不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业就无法大面积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农产品供需的不确定性便是一种常态。

  要根治农产品滞销问题,源头上还要继续提升城镇化水平,改变小农经济模式,使农业生产达到规模化和高度的专业化。

  不解决这些问题,卖瓜难解决了,还会有卖菜难、卖果难……(记者 陈 辉)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