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草根夫妻”办农民工子女学校 借钱坚守14年(图)

2013年08月23日 15:08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草根夫妻”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借钱坚守14年(图)
一开学,万秀红就抽查学生的功课。

  “为了不辜负孩子们求知的眼神”

  四川“草根夫妻”在厦举债办学14年

  维修校舍、接待报名的学生……这几天,万秀红和丈夫荣继达忙得团团转,但他们累并快乐着——这对外来工“草根夫妻”14年前在城中村创办的学校,从最初48名学生发展到目前近千名的规模,一度成为厦门思明区最大的农民工子弟学校。

  他们的学校原先叫玉秀小学,2005年升格为玉秀中学。14年间,虽然也曾负债累累、困难重重,但万秀红和荣继达还是坚持了下来。“让更多的外来工子女有书读!”万秀红说,这是他们的心愿。

  女儿求学难矢志创办农民工子弟校

  从吕岭路一路向东,走进“古地石社站南”公交站后面的泥窟社,就到玉秀中学了。这里是典型的城中村,属于思明区洪文社区,两栋正规教学楼跟周边的民房巧妙地围成了一个天然的院落,使得玉秀中学看起来仿佛一所封闭式的学校。

  办学之路,万秀红夫妇开始得有些偶然。

  1994年,荣继达从四川老家到厦门当翻译,“觉得这里的舞台比家乡大”,便让当英语教师的妻子一起过来。到厦门后,万秀红在民办学校当过教师,“临时工,对未来很迷茫”。

  1998年,万秀红又把7岁的女儿接来厦门上学,但由于户口不在本地,女儿的上学问题让他们费尽了周折。

  “女儿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大批外来工子女在厦门无处就读,如果办一所学校,这些孩子不就有书读了吗?”万秀红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支持。

  于是,夫妇俩从老家筹措8万元,招聘了6个教师,在洪文社区石村租了几间民房,便张罗起了自己的小学。为了省钱,窗帘,万秀红自己做;砌墙、刷白灰、抹水泥黑板,夫妇俩亲自操刀,“砖砌得歪歪扭扭,墙刷得花一块白一块”……回忆往事,万秀红夫妇感慨万千。

  经过近一年的准备,1999年9月1日,玉秀小学诞生了,“当时全校只有四个年级48名学生,最小的班级只有两名学生”。

  夹缝中生存亏本举债仍办学不辍

  尽管厦门努力挖潜扩容,但公办校“僧多粥少”,不少外来娃仍无法进入公办校。玉秀小学虽小,却受到了打工者的欢迎,学生也越来越多。

  2000年12月,学校搬迁到泥窟社,并于2002年投资建成正规的教学大楼,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到2004年,学生发展到了1000人,师资力量也跟着扩大。2005年,由于政策的调整,玉秀小学升格为中学。与此同时,1000多个小学生被分流出去了,万秀红夫妇的损失至少在100万元以上,更要命的是,一切又要从头再来。

  就在这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学校的生源流失了不少,2010年一度只剩下不到200名学生。从2010年到2012年,学校亏本50多万元,“几乎撑不下去了”。

  夫妇俩曾想放弃,转型做养老公寓等社会公益事业,但咬咬牙还是坚持了下来,“村民借钱给我们,社区也暂缓收我们的租金,关键是,我们不能辜负了孩子求知的眼神”。

  2009年,同为外来工子女学校的向科小学校舍租约到期。考虑到已有学生的就学问题,有关部门牵线把“向科小学”引入由玉秀中学代管。但此举因属“违规”导致200多名小学生没有学籍,最后,经思明区教育局协调,才得以解决。如今,玉秀中学只是把校舍租给向科小学收点房租,经营压力依然很大。

  不含向科小学的学生在内,玉秀

  中学的学生才仅500多人。荣继达说,“一般要600多名学生才能持平”。即使如此,碰上家庭困难的孩子,学校照样给予减免学费,每年学校减免及被欠的学费也有将近万元。

  与利润相比,万秀红更担忧的是微薄的薪酬留不住教师。于是,她一方面通过规范办学,让老师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另一方面则对教师以情留人。“他俩真的是在做教育,不是做生意。”一位江西籍的老师说,他之所以坚持下来,就是被校长夫妇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所感动。

  由于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水平也参差不齐,老师在教学时就要分层次备课,有时还得进行个别辅导。在荣继达看来,很多进城务工者根本无暇管顾孩子,更别谈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规划,“家庭教育的缺失,只能靠学校来弥补了”。

  期盼获支持让知识改变孩子的命运

  举债办学,一晃过了14年,万秀红表示并不后悔,“孩子有书读,比什么都强”!她唯一觉得对不起的是女儿,“希望她以后能来厦门工作,好让我们弥补一下对她的亏欠”。

  让万秀红夫妇欣慰的是,学校创办以来,许多学生获得市、区级表彰,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光荣称号,2010—2012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文明学校”。更难得的是,尽管生源并不理想,但学校每年也有一些学生考上高一级的省优质达标校。

  万秀红、荣继达夫妇如今已都是近知天命之年,却还在租房住,也没有小车。但看到许多外来工子弟从无知孩童到自信地走向社会,他们就很开心。

  四川籍学生孙开平,初三才转学到玉秀中学。“这所学校改变了我的命运!”孙开平告诉记者,他原来所在的学校,老师基本不管他,转学后,校长和老师常常与他谈心,这是他从没有过的经历,让他特别感动。慢慢地,他不留长发了,爱说笑了,也不再讨厌学习了。如今,孙开平考上了岛外一所中专技校,毕业时,他特地向万秀红夫妇致谢。

  这一切,让荣继达夫妇越发觉得,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要让更多的外来工子女有书读,更要让孩子们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荣继达还有更长远的计划:他祈盼政府能增加投入,争取向更高一级学校发展,培养更多的学生;他还希望学校能够被纳入教育部门民办公助的名单,甚至被转为公办学校……

  编辑点评

  “远离自己的家乡,我们也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同样渴望知识的海洋和明媚的阳光……”这是一名外来务工子弟的心声。

  在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沿海城市,玉秀中学是那么的渺小和不起眼,但对于众多外来打工者来说,这里承载着他们和孩子的希望与未来。我们为万秀红、荣继达夫妇在困顿中的坚守所感动。正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孩子们的大爱,让他们一路走到了今天,从这个角度说,他们的精神境界一点也不逊色于任何一所名校的校长。

  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繁华,做为曾经和正在为这个城市做出巨大贡献的务工者的下一代,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接受好的教育呢?而倡导教育公平的社会,能否为这所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做点什么?关注他们,其实也是关注我们的未来!(《厦门观察》记者林泽贵文/图)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