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八闽千姿:一双竹筷“夹”起幸福生活

2013年08月29日 11: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连城8月29日电 (黄水林 黄兆源 李明生 张金川)切削、烘烤、封装……福建连城县庙前镇丰图村,村民邓大跃夫妇在自家竹筷加工作坊里忙碌不停,不但组织工人加班加点,还自己动手赶制广东潮南的一次性竹筷订单。

  抹着脸上的汗水,邓大跃乐呵呵对中新社记者说:“竹筷加工年收入有10万元,小竹筷‘夹’起我们的幸福生活。”

  家中遭不幸 学医转制筷

  丰图村是连城县远近闻名的“竹筷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闲时,家家户户都以加工竹筷为生计。今年36岁的邓大跃从他爷爷辈开始就从事竹筷加工,但他却自幼喜欢学医,1994年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江西一所专科学校,如愿以偿学起了医。

  但好景不长,邓大跃仅仅学医一年,家里就传来噩耗,父亲患了脑中风一病不起。邓大跃的父亲当年在村里已是小有名气的竹筷加工专业户,效益不错、收入颇丰。如今,家里的经济支柱倒下了,还因病欠下了不少债务。

  为照顾卧床的父亲,加上交不起学费,17岁的邓大跃毅然放弃了学医的梦想,辍学回家,接手父亲留下的竹筷加工生意。

  敢拼才会赢 品质求市场

  万事开头难。刚接手的邓大跃因为经验不足、技术生疏等问题,很快市场就被其他人占去,眼看竹筷一天天堆积,再不卖出去就变成柴火了,他心急如焚。

  为解决销路问题,邓大跃思考一番后,决定外出重新开拓市场。他背起一大包样品和简单的行李,搭乘便车来到泉州、莆田、漳州等地,跑遍了一处处市场,向一个个五金日杂店铺推销竹筷。

  青稚的笑脸、诚挚的言语,加上产品免费试销、价格打折优惠等举措,几番周折、多次上门后,邓大跃感动了一些经销商,同意销售他的产品。

  初战告捷的邓大跃回来后,精选库存中的优质竹筷发货,并重新组织生产,在加工中精益求精。由于质量好,供货及时,邓大跃的竹筷赢得了经销商的认可,市场的大门重新打开,竹筷加工事业也逐步正常、好转。

  随后几年,为了提升品质、做大市场,他引进机械设备,变手工加工为机械化加工,并不断改进工艺、更新竹筷样式,以满足市场变化的需要。他的销售市场也从最初的泉州,拓展到福州、广东潮汕等地。

  竹筷架鹊桥,夫妻致富忙

  “是竹筷给我们搭的鹊桥。”看着正忙个不停的爱人,邓大跃脸上笑开了花。他在跑竹筷市场、找毛竹原料的过程中,与新泉镇官庄村聪慧女子杨瑞连相识并相爱。

  2002年,他们结婚后,夫妻俩分工合作齐心扑到竹筷加工事业中。男主外,负责收购原料,跑市场,找销路;女主内,负责工人管理,竹筷加工、质量把关,还有照顾孩子。

  “烘烤是影响竹筷质量最关键环节。”说起竹筷加工,杨瑞连头头是道。结婚后头几年,他们加工竹筷最头疼的晾晒竹筷,不但耗功夫,还受天气影响,一不小心就有重新返工。头脑活络的俩口子反复斟酌,决定借鉴当地烤烟技术,自己动脑、动手建起了竹筷烤房,解决了雨季不宜加工竹筷的问题。

  “把竹筷加工拓展到竹精深加工,带领更多人一起致富。”说起打算,邓大跃满是憧憬。近年来,夫妻俩又在当地政府扶持下,新引进2条卫生竹筷生产线,形成了年产6000万双竹筷的生产规模,不但自己致富,还吸纳解决当地妇女就地转移就业,人均增收1.5万元。(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