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内蒙古通辽市实施收缩转移战略 生态与致富共赢

2013年12月25日 15: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通辽12月25日电 题:通讯:内蒙古通辽市实施收缩转移战略 生态与致富共赢

  作者:乌娅娜

  “自2008年通辽市实施收缩转移战略工作以来,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完成生态保护和治理面积2486万亩,完成了目标的90%。”通辽市生态办公室主任马琢高兴地对记者说。

  所谓“收缩转移战略”,即收缩生态脆弱地区农牧业生产活动,转移生态恶化和生态重要地区农牧民。

  2008年,通辽市委市政府针对该市农村牧区滥放牧、滥开垦、滥樵采,造成草牧场沙化退化严重,坨甸相间地区局部环境恶化,国省干线公路两侧和河流主干道水土流失加剧的现实,提出了利用8年甚至更长时间,大力实施收缩转移战略,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快转变生态脆弱地区和生态重要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改变和农牧民持续增收问题。

  2007年左右,通辽市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尤为严重。谈及生态恶化的原因,马琢告诉记者:“原因之一是气候干旱。往年的降雨量有400毫米左右,而在2007年左右只有300毫米,所以几条河流和水库基本都干涸了,像季节性河流辽河水也不过境,造成了树木和草地干枯。”

  “第二个原因就是农牧业生产发展迅速,耕地面积由原来的1998年以前1600万亩发展到2400万亩,增加了800万亩,粮食和畜牧业成倍增长,超载过牧,对生态造成了破坏,人类对大自然过度的索取。”马琢进一步解释到。

  “我们的目标是将耕地面积压缩到2000万亩以下,我们就能保持住这条生态的红线,保持粮食产量200亿斤,牲畜头数2000万头(只),生态也能达到平衡。”马琢如是说。

  记者获悉,2013年,通辽市落实退耕退牧还林还草153万亩,累计已完成任务的99.3%。

  科左后旗朝鲁吐镇和库伦旗额勒顺镇、茫汗苏木在传统粗放草原畜牧业走到尽头的时候,通过实行禁牧舍饲,突出发展生态效益畜牧业,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羊存栏由原来39.5万只压减到现在的1.5万只,牛存栏由4万头增加到12万头,植被盖度由20%增加到70%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1380元增加到5100元。

  “这几年的建设,首先要感谢老天爷,气候好了,降水多了,第二是要感谢政策的扶持力度,国家草畜平衡,草原奖补的政策为休牧、轮牧、季节性放牧、生态重要地区的全年禁牧以及舍饲圈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农牧民收入不减还恢复生态。”马琢露出欣慰的笑容。

  2011年开始,根据通辽全市各地生态环境差异,划分出四大生态功能区。马琢介绍说:“这四大生态功能区共6000万亩,占全市面积的60%,将全市生态脆弱和生态区位重要地区划分为北部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和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区,中部干旱带坨沼地和疏林草地植被自我恢复生态功能区,南三旗4大沙带及周边沙化土地“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以及科尔沁沙地南缘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功能区。”

  与此同时,“转移”工作也在全力开展。

  2008年,扎鲁特旗罕山林场186户职工走出了闭塞的大山,搬进了鲁北镇移民小区,住上了宽敞明亮、设施配套的楼房,“一步到位”变成了城镇居民。罕山建立了无人无畜区,禁止一些生产经营活动。目前,保护区的自然植被和生物资源已经恢复到十年前的样子。

  马琢介绍说:“我们在实施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农牧民的收益。所以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帮助他们致富。”

  在收入来源上,旗政府免费分给每户1间创业就业商品房,可自主经营,也可出租收益;为每户安排1名公益林管护员,同时对职工的草牧场及时兑现退牧补贴。在生活保障上解决社保、医保、最低生活保障、子女上学等问题,保证职工没有后顾之忧。

  像罕山搬迁移民小区一样,通辽市先后建设了科左后旗大青沟移民小区、科左中旗珠日河民俗新村、霍林郭勒市浑迪音移民小区等重点工程。

  通辽市生态办副主任白古拉告诉记者:“环境保护工作,一靠重视,二靠资金保障,虽然现在我们的环境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三滥’(滥放牧、滥开垦、滥樵采)治理将是永恒的话题。”(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