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疆且末建县百年:黄沙变“黄金”荒漠成热土

2014年01月24日 13: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且末1月24日电(郭永利 陈雪茹 王小军)1月24日,新疆且末建县百年。1914年的这一天,这座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改设为且末县治。岁月沧桑,百年巨变,且末人民用热血、汗水和智慧建设着家园。正值且末建县百年之际,记者奔赴且末、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就且末近年来突出的变化进行了采访。

  1月24日,且末县晴空万里,县城沐浴在晌午的阳光中。且末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沙漠面积占近四成,为全国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经的且末风沙肆虐,流沙堵塞,车尔臣河曾三次改道,且末古城两度消失,被风沙掩埋。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埋村屯,小风石头滚,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且末人民为了生存,开始植树造林。八十年代开始,为了改善生存环境,继续植树造林。现如今,一河之隔,绵延的沙丘,与县城对峙。大片的梭梭林,牢牢地“抓”在沙丘上,锁住了它前进的脚步。

  梭梭林尽头,且末县委书记朱新一行正在调研,此行是检查、督促今年的治沙准备工作。往年种的梭梭已一人多高,去年栽的梭梭也扎稳了根系,治沙进出的道路延伸到了沙漠深处。再过三个月,这里又是一番万人植树的场面。

  朱新告诉记者,且末人民的创造力是伟大的,我们要加快防沙治沙的步伐,力争一年一变样、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十年成绿洲,使且末的万里黄沙变成万两黄金。

  且末县治沙新模式已经初具形态,沙产业发展效益初显。自2002年年底开始,治沙站就开始摸索着种大芸了。肉苁蓉俗称大芸,有“沙漠人参”的美誉,主要寄生在红柳、梭梭的根部,药用价值很高。该县的15个乡镇、牧场,都在车尔臣河东岸认领了1000亩沙漠,种植梭梭、接种大芸。2010年春天,且末县各乡镇场种了2000亩梭梭。同年8月,接种了大芸。正是这批大芸,让且末人看到了“淘金”的希望。

  2012年春天,大芸破土而出,治沙站并没有采挖,而是等它开花结种子。当年6月,收获大芸种子285公斤。且末县林业局局长蒋建安激动的告诉记者,大芸种子每公斤3万元,这批种子直接收益800余万元,省下了一大笔买种子的钱。

  对且末县来说,大芸深加工项目的招商是一个重点。随着治沙生态工程的发展,大芸的产量也逐年增多,仅凭销售鲜大芸,附加值无法体现。

  2013年9月,在亚欧博览会上,河北投资商于孟德看上了且末的沙漠,实地考察后,发现投资环境也很好。于是,他注册了公司,承包了上万亩沙漠,目前已经搞好了基础设施建设,就等开春种植梭梭了。

  在车尔臣河东岸的防沙治沙示范基地里,湖南人刘知林是第一个外来投资者,他于2011年承包了3000亩梭梭、红柳林,试种过打瓜、红枣、枸杞。

  “我前后投资了400多万元,主要用于发展沙展业,远期看前景十分广阔。”刘知林说。他告诉记者计划再承包1000亩沙漠,搞沙漠旅游开发。

  且末县商经委主任吴晓勇介绍,目前已与河南一家客商达成投资意向,计划投资3000万元,一期建设大芸切片生产线,二期建大芸提取物(胶囊)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年加工大芸1万吨。

  且末县委书记朱新直言,且末县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本,以建设生态且末为奋斗目标,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把昔日荒凉的沙漠变成炙手的热土。

  据了解,截至2011年,车尔臣河东岸建成了一条长12公里的绿色生态长廊,面积约2万亩,有效地遏制了流动沙丘的的侵袭。也是在这一年,且末县制订了《且末县2011-2020年防沙治沙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用十年时间,在车尔臣河东岸治沙基地造林30万亩。近年来,且末县先后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且末县,沙漠面积5.38万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大陆荒漠性气候,还是“玉石之路”的发祥地和“丝绸之路”南道重镇,古西域三十六国的且末国和小宛国就在其境内。(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