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庆谋求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枢纽地位

2014年03月04日 20: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3月4日电 (记者 刘贤)记者4日从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重庆代表团获悉,该代表团建议国务院充分发挥重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简称“两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重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两带”建设的枢纽。

  这出自重庆代表团的全团建议《关于充分发挥重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重要作用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重庆处于中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的连接地,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

  《建议》表明,重庆向西北通过“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了有效平台,丰富沿线国家及地区合作的内涵;向东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贯通长江经济带;向西南通过云南和滇缅公路直达中印孟缅经济走廊,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上国家级开放开发新区——两江新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等对外开放平台,重庆在两带战略中具有左右传递、联动东西的枢纽功能。重庆南彭公路物流基地是打通通往东盟进入印度洋南向国际大通道的起点。

  “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比海运时间短、比空运成本低的优势十分明显,已成功运行三年,实现常态化运行,目前每周开行3班,货运总量累计超过8000标箱,实现了长江流域与中亚和欧洲之间的物流快速畅达,“珠三角”及香港到欧洲的部分货物也通过“渝新欧”运输。多国物流企业合资的渝新欧物流公司已成立,联合推动跨国物流发展。重庆市政府与中铁、俄铁签订两国三方合作备忘录,确立了货量与价格联动机制。重庆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全国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已获批铁路一类口岸试点。“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的成功实践对“两带”战略建设起到了先行先试作用。

  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航运中心。西部地区唯有重庆拥有长江一级航道、5000吨级深水码头,水运集装箱年通过能力300万标箱。去年周边地区经由重庆港口转口的集装箱占比达50%。

  为了充分发挥重庆在长江黄金水道上的功能,重庆大力发展铁水、公水联运,铁路形成了“一枢纽五干线二支线”网络格局,密度206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280公里/万平方公里。此外,重庆国际客货运航线达到40条,江北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500万人次,近三年货运年均增长17%。

  重庆还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重庆直辖以来,经济持续较快发展,GDP年均增速12.1%,居全国前列;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服务贸易,均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22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重庆。重庆的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均成为千亿级产业,多业支撑格局基本形成。重庆电子商务、离岸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国家首批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省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4%。

  《建议》称,“将重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两带建设的枢纽”的理由有三方面。

  一是借助“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沿线国家与地区经济交流合作。“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完全吻合,将重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既能串连了中国西部内陆各省区,又能贯穿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6个国家,实现我国内陆地区与欧洲市场之间的直通。

  二是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支撑带。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新时期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以开放促发展,既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需要,更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支撑带的需要。重庆已有较好的产业基础、较强的科技实力、广阔的经济腹地,又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左右传递、东西互动的作用十分明显。将重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能够实现两大经济带的融合贯通,长江经济带向东、向西双向开放可以倒逼上中下游地区改革创新、转型升级。

  三是能够加快打造中印孟缅经济走廊,实现西部地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打造中印孟缅经济走廊,能够使我国内陆地区借道印度洋实现向西开放。将重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向西南打通与云南的联系,使长江经济带与中印孟缅经济走廊连接起来,可为这一通道提供源源不断的货物需求,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持,保障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