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福建九龙江连家船人:最后的“帆影”记忆(图)

2014年03月29日 09: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福建九龙江连家船人:最后的“帆影”记忆(图)
供电所工作人员正在为船民检查用电安全。 王欣 摄
连家船老渔民正在缝制渔网。 王欣 摄

  中新网漳州3月29日电 题:福建九龙江连家船人:最后的“帆影”记忆

  作者 张羽 王欣 陈希铭

  “终于要住上自己的房子了。”78岁的黄克明领过钥匙,准备从政府临时安置房挪进新居。福建漳州龙文区郭坑镇人民南路旁盖起两座崭新的楼房,这里将是连家船人的新家。

  现在,供电所工作人员正上门为新房安装用电设施,做着最后的调试,并为连家船用电安全“体检”。距离新房不到一公里的九龙江边上,泊着二十多艘连家船,电线横竖地拉着,一位阿婆正织着渔网。远处,依然有渔民捕鱼的身影。

  黄克明一家是典型的连家船人,常年生活在九龙江上。“每天都是后半夜起来捕鱼,在船里休息一下,白天又要去鱼市上卖鱼了。”

  与黄克明类似,住在九龙江边的连家船民大多靠“船”而生,捕鱼、捞蛤子、采砂或是从事水运生意。休息时,船会泊在岸边。而再过不久,最后一批连家船人将全部“上岸”。

  “我的小儿子就是在捕鱼的时候死的,”言及此,黄克明难掩忧伤,“不然现在的生活挺好的。”

  连家船流传着一句话闽南语,“行船走马三分命,为了生活硬打拼”。扣去七八十元的燃油成本,渔民一天能赚七八十到一百多元,运气差时,只能赚三四十元。“每一次捕鱼都需要一人驾船、一人捕鱼,体力消耗很大。”

  连家船人集资在岸边建起了一座“蒲顶宫”。庙里供奉的玄天上帝已有数百年历史,船民出船前或固定时间都会来祭拜,祈求平安与收获。

  生活的艰辛让部分船民选择了“上岸”。船民郑海明指着江边两座不起眼的旧楼说,“这些是船民们在八十年代末自己集资建起来的。”

  2010年,漳州市政府启动连家船拆迁工作,由政府按铁壳船和木质船每平方米320元,船上附属物每平方米40元至100元不等给予补偿。同时,由政府提供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的方式进行安置。

  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拆迁安置共有42户,安置房分为30、50、75平方米三种户型,拆迁户以人均15平方米的标准购房。

  渴了就从江里舀起一瓢水喝下,曾经黄克明在九龙江上的生活随性自由。“但到底还是有房子住舒服。”

  “现在我不捕鱼了,台风天也不用离家避灾,这样倒也舒服多了。”现在黄克明退休在家,有空就去老船民常聚的地方,与老伙伴聊聊天,泡泡茶。

  更多的连家船后人选择“上岸”谋生。作为新一代连家船人的代表,郭坑镇新街居委会治安主任郑海明已不从事渔业。高中毕业后,郑海明继续学习物业知识,随后进入物业领域工作。

  “父母年纪也大了,身边不能没人,所以我又回来了。”郑海明和父母也即将住进新房,“我们一家六口,现在也领到了两套30平方米的房子。”

  每年五月初五,连家船民依然会赛龙舟,很多在外打工的船民也会特地赶回来参加。船民郑亚龟说,“五十多岁的人也会上场与二十岁的年轻人比赛。”常年捕鱼、开船,船民个个好臂力。

  “这份营生不会消失,这是我们的文化。”夜幕降临,郭坑镇的鱼市又热闹起来,郑海明与工作归来的人们一道,陆续回到自己家中。(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