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衢州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载体 让文化流向农村“洼地”

2014年06月11日 14: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浙江衢州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载体让文化流向农村“洼地”
衢州航埠小学内的流动博物馆。 邵思翊 摄
衢州浔里村村民在文化礼堂表演学习的舞蹈。 邵思翊 摄

  中新网衢州6月11日电(记者 柴燕菲 见习记者 邵思翊))“仙下,仙霞,梅子黄笼桔纱,赢太阳,赢月亮,烂柯山弈天下……”在浙江衢州,这首市歌《最美是我家》是文化大篷车演出的高潮,台下的百姓随着音乐一同哼唱起来,现场气氛高潮迭起,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衢州的村落上演,在这里,山村的百姓与城里人一样,沐浴着公共文化的雨露,享受着文化带来的幸福感。

  衢州,位于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农村人口超过80%,属于欠发达地市。然而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却坚持“穷财政富民生、小城市大文化”的文化民生理念,以“流动文化加油站”为载体,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文化从城市“高地”流向农村“洼地”,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流动文化馆:“种”出文化产业

  在浙江衢州柯城区余东村的画室里,农民画家郑根良正在给十余个村民教授绘画技巧。作为余东村一个地道的农民画家,郑根良几十年画笔、锄头不离手。

  如今,与郑根良一样,这个807人的村庄里,有着500多个农民画家协会成员。这批农民画家被誉为东方田野里的毕加索,不仅组团出国办画展,他们的作品也实现了从美术作品向工艺作品的转变,成为了当地的一项富民产业,年产值达325万元。

  为何在余东成长起一批“田野里的毕加索”?农民画家们的启蒙老师,正是衢州市文化馆的老师们。

  “十多年来艺术馆老师开展农民画创作培训跟进,还邀请美术家协会的专家、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不定期来给我们指导,帮助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农民画这个行列中。”郑根良说,他的画技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作品还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好评。此前他的一幅画还在义乌文博会上卖出了3000多元的价格。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衢州市文化馆共组织农民画专题创作培训共12期,参与培训的农民达326人次,累计创作农民画作品632幅。

  从美术作品到工艺作品,在实现产业化的道路上,也少不了文化馆工作人员的身影。文化馆帮助指导当地农民发挥特长,组建了126人的墙围画创作团队,还传承保护了扎灯、竹编等特色手工艺,逐步形成文化产业一条龙发展。

  2013年,余东农民画年文化产值达到325万元,农民人均增收创收3100多元。另外,通过连续参加7届义乌市中国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其产品远销台湾、日本、中东、欧洲多个国家。

  流动文化馆的足迹遍布衢州各个村落,从文化广场的广场舞到大陈村的村歌,包括摄影、文学、舞蹈、声乐、戏曲、排舞等免费培训项目,扎根基层农村“种文化”。为村镇发掘特色文化,培育文艺骨干队伍,打造“一乡一节”品牌活动。

  流动图书馆:“活”起来的图书资源

  “如果这次送的书不符合你的要求,填一下这张文献需求调查表,下次就能看想要的书了。”衢州江山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向大陈乡早田坂村村民汪秋仙递出表格,为她解释为何找不到合适图书的缘由。

  这是早田坂村每月一次的送书下乡日,图书馆工作人员带着1000余册图书,在村里搭起临时借阅台,供村民们浏览、借阅。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每次送书都送出包括教育教辅、农业科技、休闲娱乐等多种类的书籍,根据村民的喜好,他们会及时调整。

  除了每月一次的定期送书,村民们要看书,还可以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去。每次流动图书馆下乡时,肩上不仅担着给村民送书的重任,还要给农家书屋更换书籍。

  “农家书屋里面的书种类不够多,每次图书馆来有轮换着,就能看到更多的书。”村民汪秋仙告诉记者。

  随着科技的发展,流动图书馆也升级到了“掌上”。在临时搭建的借阅台旁,竖着一块印有二维码的展板,这是衢州市图书馆新近推出的手机软件,下载至智能手机里,就可以拥有2000本书的移动图书馆。“每季度我们还会不断更新,保证全部都是免费的。”一工作人员表示。

  从乡村到企业,从军队到敬老院,在衢州,这样的图书流通点已建起了100多个图书流通点,每年图书馆还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并对管理员进行培训。从2005年起,衢州市图书馆每年开展基层流通服务100多点次,年均赴基层送书10万册。

  流动博物馆:身边的知识宝库

  衢州柯城区航埠镇中心小学,4年级学生陈宝琪给记者讲解起了她和同学们制作的解析莲花的手工作品。从莲子长成一个花苞,从出淤泥的藕到听雨声的残荷,她说的头头是道。

  这些知识是从哪儿学习的?陈宝琪告诉记者,这些内容都是源自于流动博物馆的展板和老师带领下查阅的资料。

  在航埠小学的走廊上,陈列着一系列关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板,这是博物馆最新一期推出的主题。除了展板,博物馆的讲解员还当起了老师,利用课堂的形式,进行现场展示,一边播放,一边由讲解员同步讲解。

  是什么触动了博物馆走出馆舍之内的限制?记者了解到,博物馆统计发现由于平时到衢州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主要集中于城区,以参观的学生为例,郊区学生占学生总数还不到10%,而郊区学生中又多为近郊学生,远郊、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其比例不到学生总数1%。

  为了让每一个群众都能享受到完全一样的优质文化资源,流到最需要的地区里,流到最需要的人群中,自2005年博物馆开展对外巡展以来,已送出展览500次,受益观众达80万余人。

  流动文化“加油站”: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载体

  文化部副部长杨志曾指出,当前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仍然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仍然较低,效能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解决的重点和关键均是在基层和农村。

  秉承“穷财政富民生、小城市大文化”的衢州,使得占衢州全市80%人口的农民,与城里人一样,沐浴着公共文化的雨露。

  提供了各色文化服务的“文化加油站”,如何做到贴近群众需求,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衢州流动文化加油站建立的网络平台,使得每个村群众可通过平台预约文化服务内容,并点评进行意见反馈。此外,平台还实时滚动发布全市的文化活动和赛事预报。

  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应有之义。

  目前,衢州当地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流动文化服务的规范制度,建立了目标考核机制、信息发布机制、标准化管理机制和评估监督机制,将流动文化服务工作的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在2020年前形成比较完善的流动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实现城乡基层流动文化服务网点全覆盖。

  “流动博物馆”、“流动文化馆”、“流动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流动服务载体组成了遍布乡村的“文化加油站”。据统计,常年活跃在衢州基层的“文化加油站”每年受益群众达300多万人次,这一数字比衢州市人口还多出50余万。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诸葛慧艳表示,目前该市已经基本建成了以市区为枢纽、联结各县、辐射镇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而流动文化服务体系仍是保障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体系的必备途径,有利于提升农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强化乡风文明建设,推动基层文化资源向文化商品转变。

  文化部部长蔡武对此高度肯定,他认为衢州作为浙江的欠发达地区,大胆探索以流动文化服务为突破口,实现了服务创新、制度创新,推动标准化、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需要加强固定文化设施建设,也需要加强流动和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而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公益性和便利性方面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张永新表示,衢州的做法是一种突破,也为在欠发达地区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