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夏锡伯第一村”里的幸福生活

2014年07月09日 15: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乌鲁木齐7月9日电 (李易峰 马巧玲 秋革拉·奴素甫汗)此刻虽然很安静,但那些关于夜晚热闹的场景,却在郭文君的讲述中一一呈现:在文化广场明亮的高杆灯下,男男女女们围在一起跳着锡伯族民间最盛行的贝伦舞;一些小孩子们在干净的巷道里追打着,吵闹声搅破闷热的黄昏;远处此起彼伏的狗吠声,穿越村庄传得很远。

  “这里是全国最美的锡伯族村庄。”郭文君的这句话里,透露出满满地自信和骄傲。自从2011年10月搬入纳旦芒坎新村,这位锡伯族农民的日子就过得一天比一天幸福。

  纳旦芒坎新村是新疆西北角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但它却有着一个异常气派的名字—“华夏锡伯第一村”。新疆察布查尔县爱新舍里镇纳旦芒坎新村距离哈萨克斯坦只有12公里,在这条边境线上,坐落着107套镶嵌着锡伯族纹饰的崭新屋子。屋子全部按照锡伯族的建筑习惯,向东南偏8度角对着哈萨克斯坦。

  这是一个才刚刚3岁的年轻村庄,但已经呈现出非常美丽的轮廓。一座“华夏锡伯第一村”的门楼尽显气派,107套锡伯族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弧形的柏油路穿绕村间,道路两边是村民种植的小树和花草。行走其间,最大的感受除了干净外,就是安静。人们远离喧闹,可以在这里闲逸地度过自己的一个下午、一个秋天,甚至一生。

  边境线上的新生活

  7月6日的中午,天空干净的没有一丝云彩,太阳像一个燃烧不尽的火盆悬在头顶,37摄氏度的高温,让整个“华夏锡伯第一村”显得格外安静。除了耳边隐隐约约的风声外,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似乎连鸡鸣犬吠声都被蒸发殆尽了。村里的屋子看上去都很新,米黄色的外墙,青灰色的屋顶,配以锡伯族传统纹饰和图案彩绘。家家户户都有窗朝着东南,向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一大胜景—白石峰,那是锡伯族人心目中的神山。

  村头第一户人家,新开了一个小商店,店员是对可爱的锡伯族小姊妹。商店刚开不久,商品品种单调,货架还有些空。中午的太阳正毒,根本没有人来买东西。姊妹俩闲来无事,正围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世界杯实况转播。她们的母亲就是郭文君。

  郭文君是第一个搬入“华夏锡伯第一村”的人家,已经快3年了。2011年10月,46岁的她和丈夫英新迫不及待地告别了旧村那两间老房子。

  “华夏锡伯第一村”是在察布查尔县爱新舍里镇纳旦芒坎村察南渠以南芨芨草滩上建立起来的突出锡伯族民俗风情的新村。本来,它有一个官方名字叫纳旦芒坎新村。但因为居住在这里的村民95%以上都是锡伯族。于是,它又有了“华夏锡伯第一村”这个更加气派响亮的名字。

  “华夏锡伯第一村”项目总规划占地面积346亩(户均1.2亩地),总体规划是建设208套安居富民房。目前一期工程的107套房屋已经全部交付使用,入住率达85%。郭文君说,我家刚搬进来的时候,村里的文化广场、道路、水电等公共配套设施都已经提前建成。卫生所、“双语”幼儿园、文化活动室到今年9月也就可以使用了。

  现在,当地政府正在以“华夏锡伯第一村”为龙头,以周边村庄为依托,推出了“西迁故里”特色旅游活动,凭借浓郁的锡伯族风情吸引八方游客。

  郭文君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家。2012年8月27日,郭文君说服丈夫在院子西北角加盖了两间厢房,在菜地边搭了一个漂亮的棚子,办起了“华夏锡伯第一村”里的第一个农家乐。

  今年,村子又开了几家农家乐,聪明的郭文君便在提高档次上做文章,她在两间厢房里装了空调,配了电视,办成了村里最“高大上”的农家乐。这不,为降低成本,6月,她又利用自己靠近村头的位置优势,开办了自己的小商店,形成了连锁经营。

  生活好了,人的品味就高了。和村里的人一样,郭文君已经不满足过去那种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家早早睡觉的日子。每天晚饭后,她一定要去村里的文化广场,和村民们在亮亮堂堂的高杆灯下欢歌起舞,抒发自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电力服务实现“保姆化”

  鄂金芳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主要就干了一件事——养牛。

  她也是“华夏锡伯第一村”最早的村民之一。在她家的棚圈前,扎成方块的草料像一座小山般堆放着,但她还担心不够。“一冬天就吃完了。”鄂金芳这么想有着充分的理由。在草料旁那座盖着天蓝色顶子的现代化棚圈里,有着120多头正在茁壮成长的牛,吃起草来像割草机似的。但鄂金芳并不怕牛多。事实上,她和爱人今年还想继续扩大棚圈,再引进一些良种牛。鄂金芳说,计划中的养殖规模要超过200头牛。

  现在,对鄂金芳来说,这已经不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让她这么有信心地原因,除了党的政策好以外,还有优质的供电服务。

  牛的饮水量很大,牛圈也必须每天冲洗,不然就臭气冲天。以前,在纳旦芒坎老村的时候,因为供电线路是十几年前架设的,虽然供电部门几经改造,但到了夏季用电高峰期,还是常常遭遇电压偏低情况。家里的抽水机无法使用,只好请人从远处挑水回来。不仅麻烦,也增加了养牛的成本。那时,家里养了不到40头牛,就已经累的筋疲力尽了。提前当年旧事,鄂金芳使劲地挥了挥手,似乎再次同那段艰辛的日子作着坚决告别。

  搬到“华夏锡伯第一村”以后,所有的供电设施全部都是新的,电压特别稳定,供电可靠性也好,给了我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我修建了新的棚圈,扩大了养殖规模。不到3年时间,我从不到40头牛,已经发展到120多头了,实实在在地翻了三番。现在,我还用上了铡草机,挤奶机等电动设备,不但效率高,人也很轻松。事实正是如此,当记者找到鄂金芳的时候,她正在屋子里悠闲地看着电视。屋外,是37摄氏度的高温热浪;屋里,大功率空调吹来一片清凉。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