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鲁甸重灾区90%农房倒塌 农村民居如何建才更安全?

2014年08月12日 10:21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云南鲁甸重灾区90%农房倒塌引出担忧:

  农村民居,该怎样建才更安全?

  云南鲁甸地震中,住房倒塌损毁严重,重灾区90%的土木结构农房倒塌。住房抗震话题再次为社会热议。当前城市住房抗震相关法规完善,实施中层层把关,但农村住房抗震能力却令人担忧。经济发达地区江苏,农村住房质量相对较好,但由于农房建设主体多为农民,安全并非无虞。

  省住建厅抗震办副主任周慧介绍,城市房屋抗震设防须经过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层层把关,难有“漏网之鱼”。这些年我省也加大了房屋抗震监管,幼儿园、中小学校舍和医疗建筑等重要建筑更成为房屋抗震设防监管的重点,不符合抗震性能要求的既有房屋建筑,通过抗震加固来提高抗震性能。

  “但与城市房屋相比,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较为薄弱。”周慧坦言。

  省住建厅村镇处处长赵庆红说, 前年江苏首次纳入全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当年改造5万户农村危旧房,去年又改造2.5万户,今年还将改造2.5万户。这轮大规模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对农村中特别贫困的家庭给予资金扶持。

  2013年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补助标准为每户平均7500元,江苏统筹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确定危房改造试点中央和省补助标准——翻建新建每户补助:苏北1.1万元,苏中、苏南1万元;维修加固每户补助:常州、镇江6000元,南通、扬州、泰州5500元,其他地区5000元。同时要求各地加大对特困人群补助力度。今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将为此投入2.8亿元。

  “在农村危旧房改造之外,省里还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抗震设防示范户、示范村和示范区,如南京浦口的侯冲村和六合的金磁村。近三年的省级抗震加固专项资金里,分别拿出250万、290万和310万元用于农村抗震防灾推进项目试点,作为农民自建房、农村统建房抗震加固的引导资金。”周慧说。住建厅编制了《房屋抗震安全百姓问与答》、《江苏省农村民居抗震安全手册》、《农房抗震构造图集》等免费发放至全省各乡镇,供村民建房使用。

  然而客观上,农民对房屋抗震并没有多热心,农村居民安全意识不强,也不愿投入较高的抗震加固成本。农村居民加固一次房屋要两三万元,外装修须全部拆除,加一定钢筋后再装修,费时费力;且加梁加柱后还占用一定使用面积。所以村民积极性并不太高。抗震要求非强制,所以实践中难免还是存在村民依然遵从既往习惯的情况。

  省住建厅厅长周岚更道出另一层担忧:一些农村居民是请村委会代建自家房屋,这类房屋的责任主体不明,“农民自建的倒了算自己的,村委会代建的,塌了算谁的?”

  周岚认为,住房建设的城乡二元体制亟待打破。她说,过去城乡建设的重心在城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律法规更健全,而乡村地区的专门法规仅国务院1993年颁布施行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又明确将农民自建低层住宅的建设活动排除在了管理范围之外。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建设缺乏足够法律保障支撑,周岚呼吁国家加快制定《乡村建设法》,规范农房建设,保护村庄传统风貌与乡土文化。

  “重点应明晰乡村建设与农民建房管理职责。各级政府或村集体委托建设单位代建的农民住房,与学校、卫生院等公共设施一样,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并实施监督管理;农民自建房屋,则由农民作为建设责任主体,各级政府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提供质量安全指导与技术服务。”

  她认为,还应强化乡村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农房建设质量安全与乡村风貌保护制度,强化政府对农房建设的技术服务与指导。同时,恢复农村建筑工匠资质许可制度,并加强农村建筑从业人员培训与管理,落实建房质量安全责任。近两年,我省已着手对农村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及建筑工匠进行培训。

  苏州出台《苏州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试点工程补助办法》,财政每年下拨80万元农村自建房抗震设防补助资金,农民翻建和新建房屋时按照设防要求设计、施工,验收合格后,可向有关部门申请到100元/平方米的补助,苏州农村民居抗震性因此大为改观。

  周慧还透露:2012年宝应地震后,他们已投入资金研发出预制圈梁构造柱加固农房的技术,在工厂生产预制圈梁构造柱后,直接运到现场进行加固施工,这种技术对房屋外形和使用面积影响很小。目前正在宝应、高邮等地多户村民家中免费试点,并将择机推广。

  本报记者 汪晓霞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