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云南鲁甸6.5级地震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告捷(图)

2014年08月13日 10:46 来源:云南网 参与互动(0)
云南鲁甸6.5级地震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告捷(图)
视频截图

  9天8夜持续奋战

  云南鲁甸6.5级地震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告捷

  “连日来,军地协作,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冒着危险昼夜奋战。通过方案制定、方案实施等9天的艰苦努力,到8月12日,胜利完成了红石岩堰塞湖应急排险处置方案确定的工作任务,实现了“应急处置”阶段工作目标。”红石岩堰塞湖排险处置指挥部总指挥长,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表示。

  鲁甸6.5级地震造成牛栏江红石岩两岸山体发生垮塌形成堰塞湖。堰塞湖险情发生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军地双方上下联动、并肩战斗,经过1000余名官兵、领导、专家、专业施工队伍9天8夜的持续奋战,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应急处置阶段任务圆满完成、顺利告捷。

  堰塞湖具有“巨大、极险、艰难”三个显著特点

  据刘宁介绍,根据堰塞湖应急处置相关标准和规范,红石岩堰塞湖属大型堰塞湖,危险级别为极高危险级,风险等级为I级(最高级别),具有“巨大、极险、艰难”三个显著特点。

  “巨大”是指“湖大”、“堰塞体大”、“上游集雨面积大”。堰塞湖总库容有2.6亿立方米,堰塞体总方量约1200~1700万立方米,上游汇水面积有11800多平方公里。

  “极险”是指堰塞湖水位上涨迅速、直接威胁区内人多、地多、电站多。按照堰塞湖刚形成时水位上涨的速度,如不及时采取措施,2天后就可能漫顶,并可能引发溃坝,直接影响上游会泽县两个乡镇1015人,直接威胁下游鲁甸、巧家、昭阳三县(区)10个乡镇、3万余人、3.3万亩耕地,还危及上游小岩头水电站和下游天花板、黄角树等水电站安全,危害十分严重。

  “艰难”是指应急处置难度极大。采取工程措施排险,需要抢通震毁公路,让大型设备进入堰塞体。抢修左岸下游通往堰塞体道路,在断崖上凿壁架桥,艰险困难;抢通右岸上游通往堰塞体的道路,有2公里路段只能靠漕渡门桥;堰塞体两岸山体,尤其是右岸高600米的陡峭山体,受余震和降雨的影响,还在不断崩塌,给施工作业造成了很大安全风险;堰塞体上面巨石块体大,只有先解爆才能用大型机械开挖作业。

  9天的艰苦努力实现“应急处置”阶段目标

  “应急排险工程任务已完成。”刘宁介绍,第一,在堰塞体上挖出了一条深8米、底宽5米的泄流槽,这使堰塞湖库容明显减少,有效降低了溃坝风险和上下游的淹没风险。同时,借助自然力量并实施爆破,使已遭受严重破坏的红石岩水电站调压井及其施工支洞检修孔联合泄流,形成了堰塞湖右岸应急泄流通道,有效抑制湖水位的迅速上升,为应急排险提供了时间保障;第二,应急处置标准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分析测算,联合运用堰塞体右岸应急泄流通道和堰塞体顶部泄洪槽,可以达到渲泄5年一遇标准的洪水,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规定的“应急处置”阶段的行洪要求,可有效降低堰塞湖洪水位和溃坝风险,有利于实现“应急处置”阶段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目标;第三,应急处置后堰塞体总体安全可控。经对堰塞体和应急泄流通道的安全评估,堰塞体挡水稳定性有一定安全余度,应急泄洪通道可满足阶段性运用需要。

  堰塞湖“应急处置”阶段排险工程完成后,有效降低了溃决风险,下游“风险区”和“预警区”的范围明显缩小。在严格设定的安全警戒条件下,可允许下游转移人员返回居所,同时设立了上游发生洪水,堰塞湖进入安全戒备状态时,“危险区”群众紧急转移、“预警区”群众紧急转移的具体指标和警报信号,一旦达到指标立即报警并采取相应行动,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刘宁表示,堰塞湖形成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研判险情,果断安排部署,迅速实施了上下游危险区群众紧急避险转移,共转移安置群众12797人(其中上游3491人,下游9306人)。当地政府根据“应急处置”方案实施情况和重新划定的溃决“危险区”和“预警区”范围,建立了洪水风险识别及预警机制,制定群众转移避险方案,落实转移预警响应措施,做出了强化责任落实,确保群众生命安全的郑重承诺。

  后续处置方案:“减灾兴利”,力争实现堰塞湖合理利用

  堰塞湖应急处置分为“应急处置”、“后续处置”和“后期整治”三个阶段。堰塞湖排险处置指挥部在“应急处置”实施过程中提前研究了后续处置相关问题,借鉴国内外大型堰塞湖处置的先进经验,针对红石岩堰塞湖的具体情况,组织技术力量反复研究,形成了后续处置工作的思路,制定完成了后续处置的方案,并报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批准。

  刘宁介绍,堰塞湖处置的总体要求是“从最不利的情况出发,向最好的结果努力”。“应急处置”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抢险保安”(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后续处置”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保安减灾”,就是通过进一步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提高防洪标准,统筹考虑现实与可行两方面因素,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尽最大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后期整治”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减灾兴利”,在详细勘测与设计的基础上,考虑对堰塞体进行改造与加固,力争实现堰塞湖的合理利用,兴利除害。

  刘宁表示,后续处置的主要措施一是在“应急处置”阶段形成的泄流槽基础上,进一步扩槽深挖,以减少单宽流量,降低溃堰风险。二是进一步提高堰塞体右岸应急泄流通道的泄流能力,使堰塞湖水量水位得到有效降低;三是健全水文气象预警预报机制,为堰塞湖处置及其上下游群众转移避险和水电站运用提供及时有效服务;四是实时监控堰塞湖及其周边地区,严防可能发生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造成次生灾害,群测群防,避免发生人员伤亡;特别是后续处置的施工安全,一定要落实必要的安全措施。

  “通过后续处置措施,可进一步提升应急阶段工程措施的效率,减轻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有利于更好地控制堰塞湖水量水位,减少不确定性,增加稳定性,为改善堰塞湖上下游地质环境,特别是下游天花板水电站库区的田坝村潜在堆积滑移体,创造更好的条件,减轻堰塞湖对上下游人民群众及水电站等基础设施的灾害影响,避免上游小岩头电站厂房被淹,适时启动下游天花板、黄角树等电站大坝的安全运用。”

  “努力实现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研究将堰塞体改造成水利枢纽的可能性,变堰塞湖为控制性水库,使其成为具有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发挥灌溉、发电、防洪、旅游等功能。”刘宁表示,红石岩堰塞湖容积大,若改建成库,在牛栏江下游梯级电站调节运用中,具有龙头的作用,水资源利用效率更高,电量和容量效益明显。“这一设想如能实施,将会变害为利,惠及周边地区。”

  (记者 杨之辉 赵树发)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