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式”垃圾分类打造美丽乡村

2014年09月03日 23: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桐庐9月3日电 (记者 董冠洋)不再是印象中垃圾成片、污水横流的农村公地,浙江杭州桐庐县大奇山脚下的环溪村,苍翠掩映、莲叶田田。村中每户门前整齐摆放着黄色、蓝色分类垃圾桶,路沿、河边不见一片污迹。

  在中国城市垃圾分类起步20年未有起色之时,以浙江桐庐、四川眉山为典型的部分中国农村,已经开始探索“中国式”垃圾分类——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两类,雇佣农村保洁员或探索承包制,推广垃圾分类。

  在发达国家和城市,垃圾通常以塑料、玻璃、纸制品等方法分类回收。“农村垃圾分类应该因地制宜,垃圾分类首先应考虑分类后到哪里去,在农村最首要是用作肥料”,桐庐县副县长李鹏对中新社记者说,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就地资源化处置堆肥,实现农业循环再利用。

  桐庐县环溪村共有农户601户2092人,记者走进村中看到家家户户门前摆放一蓝一黄两只垃圾桶。桐庐正在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利用,巩固提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成效。村庄被划分若干网格,在网格内设置固定分类投放点,村民将生活垃圾自行分类后,再放入对应投放点,每日回收。

  具体而言,垃圾分类要求以户为单位,分为可堆肥和不可堆肥两类。可堆肥垃圾包括剩菜剩饭、作物秸秆、饲养动物粪便等,投入蓝色可堆肥垃圾桶作资源化处置;其他不可堆肥垃圾投入黄色垃圾桶,统一通过乡镇中转站送至县城作无害化处置。

  目前,垃圾箱、处理站等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及处置硬件布放已完成95%,并在浙江桐庐荻浦村、阳山畈村、双溪村等大多数村落铺开,2014年内实现全县覆盖。

  据了解,桐庐县联合中科院已开展垃圾资源化设施、菌种等研发工作,主推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和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置两种模式,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生产基地。除了有机肥自用,未来还将探索以商品形式对外销售,自负盈亏。

  除了政府力推,“中国式”垃圾分类的推广正在尝试“市场化”。“我们每月每人只需交1元钱(人民币,下同)卫生费,垃圾就有专人来清理,大家互相监督,环境的确变好了”,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龙鹄村5组村民黄弟金说。

  黄弟金所言“每人每月1元”,加上村集体及政府拨付的环保资金,就是龙鹄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承包基金”。村民张志明竞标拍得2014年垃圾分类承包权,获得36400元的承包费,雇佣5个保洁员,承担一年全村的垃圾回收。

  “因为不耽误农活,承包费完全就是我们的额外收入了”,张志明告诉记者,他的主业是种果树,家里种植葡萄、脐橙等果园十亩,每天凌晨3-4点收垃圾并不会影响农活。

  龙湖村正在试点的是“因地制宜、村民自治、项目管理、市场运作”处理农村垃圾的“丹棱模式”,在经济欠发达县农村开展生活垃圾可持续发展利用。在丹棱多村镇采访,山路环绕、果树夹道、垃圾有序收集。

  桐庐、丹棱这样的美丽乡村,正是中国正在推进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

  从2010年开始,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先后组织三批共23个省(区、市)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截至2013年底,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95亿元,带动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投入260多亿元,支持4.6万个村庄开展环境整治,870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

  一些美丽乡村开始先试先行,但必须正视的是,整体而言,中国农村环境问题仍不容乐观,“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点源、轻面源”形成的环境保护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

  据悉,中国农村每年产生90多亿吨生活污水、2.8亿吨生活垃圾,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不少村庄还存在人畜混居现象,亟待开展环境治理的建制村数量庞大。数据显示,全国建制村共有60万个,大多数缺乏必要的环保设施,目前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仅占全国总数的8%。

  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桐庐、丹棱等多地农村,正是在探索一条“因地制宜”、“自产自销”的农村环境生活现代化、资源循环利用之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们期待,更多“中国式”探索绘出美丽乡村。(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