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世外桃源”新疆木垒菜籽沟

2015年04月16日 08: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新疆木垒4月16日电 题:探访“世外桃源”新疆木垒菜籽沟

  中新社记者 杨东

  4月9日记者来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的菜籽沟村探访,至今一周多,访家问户,翻地撒肥……在村庄风情的浸润下享受工作的快乐。

  菜籽沟南靠天山支脉博格达山,北望准噶尔沙漠,由洪积黄土覆盖丘陵——峰、梁、坡、沟构成基本地貌和村庄的社会形态——村庄分布在南北约10公里的主沟两岸。村民的院落星星点点散布于半坡或沟边。

  据老人称,这里村民的祖辈大多自明末清初由陕甘一带迁来。房屋鲜明地体现出陕甘传统建筑的特点——干打垒土墙、土块墙、砖基土坯墙、砖包土坯墙,昭示着明、清、民国迄今的变迁。著名作家刘亮程说:“这里保留了那么多完整的记忆中的旧生活,仿佛就是在大地上再现——文化价值非同凡响。”

  曾经有龙王庙、土地庙、娘娘庙和佛寺,在“史无前例”中毁于一旦,如今彻底消失。

  这里降雨充沛,气象万千。村庄南北高差大,初夏四月到金秋十月常常会在一天里领略到四季的气候变化:博格达山大雪如幔;木垒书院以南细雨霏霏,以北微风宜人;沟口日艳天蓝……

  出门即爬坡。丘陵起伏交错,沟谷曲折回环。谷深坡陡,脖颈发酸却不能望到梁顶。梁上偶尔会兀自矗立一棵树或者一丛荆棘,在万物肃杀的季节更显独特。

  丘陵的坡梁即是农田。眼下别处桃花已经谢去,这里杏树正在现蕾;别处棉花已经成行,这里,在峰岭皑皑白雪的映衬下,冬麦刚刚返青;别处作物已经进入管理阶段,这里播种才拉幕;人工撒完种后,大马力拖拉机切耙一遍就万事大吉,只等着老天惠顾下雨浇地——10月收获。拖拉机如同威猛的斗士“嘡嘡嘡”冲向山顶又回到山脚;实在陡的大坡只得依靠牲畜犁播。刘亮程在微信中描述夏季的这里:第一次来时发现这里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印象最深的风景是漫山遍野的麦田,麦子从山脚长到山顶,直长到天边。那种接天连地的美景令人震撼。

  据资料记载,这里是新疆闻名的粮仓。老人们说,这里粮食产量很高,3亩小麦全家一年吃不完;土豆个大质绵,酿醋做粉条绝佳。过去,家家户户酿醋做粉条。现在,酿醋已经绝迹,很少几家人还做粉条。

  据老人称,在嘉庆和道光年间,这里的驼运业很发达,村内有百余家上万峰骆驼穿行于甘新、新绥之间,驮运货物,民国时衰落。

  村民们多数为五六十岁的老人,年轻人外出谋生。即使是古稀年,也各个身板硬朗,外来者以为刚入中年。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简单,风气淳朴。

  这里常用的数量词为“一袋子(50公斤)”——凡谷物均用“袋子”表述单产或者总产。

  这里的人们操同一种口音,新疆人认为是甘肃话,甘肃人认为是外省话,刘亮程认为是新疆的标准汉话……指方向说“阿达(那里)”,“咋(这里)”;指代人说“咋(我)”“拿(他)”“拿们(他们)”;里程说“乃达(不远)”“乃……达(可能是3公里以上)”。

  这里的院落挂锁却不锁,房门连锁都不挂——夜不闭户。穿行在村民的院落中,但凡村民都会主动盘问。当回答“书院的”,他会热情地请你进屋小坐“喝杯水再走啊!”

  刘亮程因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于20世纪末成名,书中文学意义的黄沙梁村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家园”而向往;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的菜籽沟村被刘亮程誉为当今新疆的“世外桃源”,倾力打造“物质的村庄”——木垒书院。一时间,疆内外知名学者、作家、艺术家、画家追随他的步伐纷至沓来,采风、创作,建造工作室、度假屋,带动老村庄踏上新道路……

  “在新疆,旧村庄也几乎消失殆尽,菜籽沟将农耕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实在太难得了,是新疆中华农耕文化的活态博物园”。刘亮程说。(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