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才“移民”汇聚背后:浙江潜心筑巢“智”换未来

2015年07月30日 16: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杭州7月30日电(王逸飞 徐心星)7月,蚂蚁金服发布《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对国内2325所高校近5年的毕业生进行了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在就业流向中,浙江对人才的吸引力位居全国次席,同时浙江有8成以上的毕业生选择了就地择业,同样排名三甲。

  长期以来,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和短板,如何吸引人才也成为了各省市重点工作之一。对于志在“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的浙江而言,人才汇聚背后是长期以来潜心筑巢的耐心与魄力。而对于未来,人才优势也为浙江在新常态下爬坡换挡,提供了重要砝码。

  新鲜“血液”固人才“塔基”

  进入7月份,受就业季来临影响,杭州市人才服务局办事大厅也迎来了毕业生就业的新一波热浪。十几天里,该局就接收了从各地高校转来的应届毕业生人事档案1.5万余份。而在其隔壁,杭州市人才市场各场招聘会的“热度”也随之升温。

  应届生蒋博文是江西人,今年他也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一员。虽然家在江西,但小蒋还是来到杭州寻找工作。他说:“这里离家也不远,但是机会更多,平台也更高一些。”

  杭州市人才市场统计显示,截至上月底,杭州市政府所属各人才服务机构已接收高校毕业生53815人,同比增加8.86%;其中,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6278名,同比增加34.3%,而在市区签约的毕业生中,像小蒋一样的非浙江生源占比达35.03%,较去年同期提高1.2%。高学历人才引进增加、外地生源毕业生增加趋势明显。

  除大学生群体对浙江青睐有加外,外地各行业人才源源不断奔向浙江的势头,也不断掀高。

  去年初,28岁的许崇阳踏上了浙江这片土地,有着两年Java开发经验的许崇阳,很快便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从当初“一个箱子,一个梦想”,到现在成为公司骨干,在他看来,在开放包容的浙江,他更能接近行业的前沿,也更能看到自己的价值。

  目前,浙江省人才总量已达近千万级别。从人口小省到人才大省,外来人才成为了重要组成部分。

  而数字背后,为吸引各类人才,浙江各地政府的“动作”也着实不小。

  去年10月,宁波对高校毕业生提供购房补贴,包括总房款补贴、购房贷款贴息等;在金华,大学生既可以享受职业技能提升、创业能力提升政策,到非公企业或是小微企业就业,还可享受就业补贴或社保补贴;台州特意安排重点高校集中、优势专业突出的北京、西安、武汉、上海等地作为引才城市,去年全年“南征北战”吸引外地人才近1500名……

  在智联招聘杭州分公司市场公关部经理邵静看来,大学生与外地人才的涌入,对于浙江人才“金字塔”而言,起到了加固“塔基”的作用,为浙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

  她表示,浙江之所以能够成为吸引大学生与外地人才的“磁场”,与其地理优势、人才环境优势、创业创新氛围优势以及宜居宜业环境因素密不可分。

  “浙江本身是一个富饶的地方,这是很大的地理优势。近年,浙江出现了很多标杆性产业和企业,如阿里巴巴、网易,产业优势带动了人才环境。此外在创新创业氛围上,政府层面对人才的重视、对基础设施的打造、政策的出台,在整个浙江都有这样的氛围。各地理念和做法上互相学习,超前于全国多数省份,为人才来浙提供了便利条件。而考虑生活成本、就业压力等,浙江许多城市也更为宜居宜业。”邵静说。

  爱才敬才垒人才“高地”

  日前,浙江余姚市三七市镇的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产业化基地内,5幢标准厂房和2幢综合大楼已经完工,首批11家企业已开始陆续进驻。

  这里是浙江首个专门面向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产业平台,总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设有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围绕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疗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引进一批“千人计划”专家和掌握核心技术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前来创业。

  截至6月底,该市已注册、签约或有明确落户意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101个。不仅在余姚,一场由高层次人才掀起的“入浙潮”已经蔓延至浙江全省。

  记者从浙江省委组织部人才办了解到,自浙江2009年启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来,已引进“千人计划”人才1144名,其中333名专家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其中70%以上人才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及物联网等新兴行业。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浙江工业大学教授车声雷四年前从日本回国,选择来到浙江。他告诉记者,当初选择浙江,除了这里良好的产业基础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浙江政府层面对人才细致入微的关怀和尊重。

  “在日本与浙江省委组织部的同志见面后,每年春节都会收到他们寄出的祝福卡片。虽然卡片很小,但是这种细微关怀只有浙江想到了,也做到了。”车声雷说。

  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曾表示,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努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的省份。对于海内外高端人才,浙江求贤若渴,却也深知人才环境的重要性。

  在人才工作机制上,落实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考核指标设计更加注重服务发展的实际成效和不同地区的发展实际,将“千人计划”工作绩效、本土高层次人才等纳入考核范围;在平台建设上,建设杭州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等园区,提升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发展水平,布局建设多处“千人计划”产业园,支持“千人计划”专家加速成果转化;在政府服务上,落实“四张清单一张网”,提供精准服务、推动简政放权,建立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保姆式”服务……

  据介绍,不同时期浙江对“千人计划”专家的引进也有着自己的思路。第一个阶段是广撒网,全覆盖,数量优先;第二个阶段立足于区位优势,有意识地增加产业规划和布局权重,强调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第三个阶段则是精准定向,增量提质。

  “科学划分,按规律办事,不急于求成。”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才办主任姚志文如是说。

  在借“外脑”同时,浙江还于近年启动特级专家评选,建起内部“智库”。目前浙江已评出特级专家95人,负责瞄准国际前沿、重大问题,聚焦国家短板、浙江短板,围绕发展需求,民生需求,把精力集中在转型升级、做大产业、做优企业上,并确保科研项目落地、科研成果有效,尽快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全省各级政府要坚持人才为先,逐渐把更多资源投到人身上,使浙江成为全国高端人才创业创新的高地。”浙江省省长李强如此表达浙江的决心。

  “智”汇浙江树未来支撑

  凭借省、市等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度等方向的发力,目前浙江在整体层面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与引进体系。而对于未来浙江人才“金字塔”的打造与完善,业内人士与专家学者提出了他们的建议。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发布的《2015中国企业健康指数报告》中显示,包括浙江企业在内,人才开发总体上已是企业竞争力最为薄弱的要素,人力资源瓶颈也将长期存在。

  浙大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介绍,在浙大管院的走访调查中,企业老总讲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缺人才!”。他认为,企业人才的流失紧缺是“顽疾”,对此政府、企业也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提高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作为长期任务。同时人才来源于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二者也应在交叉型、混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承担更大责任。

  邵静也指出:“现在很多企业处于一种摸爬滚打的状态,而改变尚需时间。企业可以把企业氛围环境营造好,文化打造好,福利与奖励机制设置好,员工有很强的归属感,它就能留住人吸引人。此外企业间应该有相互交流的平台,共同分析研究怎么把人才引进来并留住,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而在省级层面,她表示:“人才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深挖细点,细水长流,而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跟风,要做好系统的长期的规划。”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军则指出,过去人才留不住的一个原因是浙江城市化进程较缓,核心大城市的集聚能力不强。而人才建设一个关键是提供更广阔的平台。除了继续对科研进行投入外,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大做强核心大城市,并以此构建起若干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群、城市圈。

  “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这是浙江许下的宏愿;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浙江圆梦的努力;“把更多资源投到‘人’上”,这是浙江未来的决心。于浙江而言,扬长补短,则未来可期。

  “浙江人才体系的成熟打造,将带动起社会各行业的活力,继而促进经济发展,再来吸引人才的不断进入,形成一个不断运转的良性循环链条。这个链条也保证了浙江经济发展的趋势不断向上。”邵静说。

  对于浙江而言,“智”的引育也意味着对未来的把握。诚如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所说,人才是提升浙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具备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给浙江转方式调结构快人一步、胜人一筹提供了智力支撑。(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