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五措施“围剿”氰化物 专家认为切实可行(图)(2)

2015年08月17日 13:46 来源:天津日报  参与互动()
五措施“围剿”氰化物专家认为切实可行(图)(2)
群众踊跃献血 本组照片摄影 记者 王倩 傅桂钢 张磊

  带你了解氰化物

  揭开氰化物的“神秘”面纱

  天津港“8·12”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后,社会各界可谓“谈氰色变”,觉得氰化物离我们很远,觉得氰化物很神秘,氰化物果真很神秘吗?接下来我们就认识一下。

  什么是氰化物?氰化物特指带有氰基(CN)的化合物,一般分为无机氰化物和有机氰化物。通常为人所了解的氰化物都是无机氰化物,常见的有氰化钾和氰化钠。

  氰化物有多毒?作为一种剧毒的化学品,可经人体皮肤、眼睛或胃肠道迅速吸收。少于35mg/kg,成年人口服150-250mg可引起猝死。尽管氰化物属于剧毒化学品,但氰化物以其特有的气味使人不至于误食,也不至于让皮肤长时间与其接触。即使皮肤直接接触到了氰化物,立即用水洗掉即可,如果误服氰化钠,直接催吐就医,因此氢氰酸中毒,也有其特定的条件,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也并非吃了氰化物就会中毒,只要在限量范围内都不会有问题,请看各国对食品和饮用水中氰化物的标准:

  氰化物,只有懂得才会防范

  氰化物中毒有救吗?

  氰化物毒性虽大,但是中毒也能有多种方法进行急救,并且有特效药物,因此氰化物中毒并非意味着死亡。另外,人体对CN-有较强的解毒机能,况且氰化物是非蓄积性毒物。当不致产生中毒剂量的少量外源性氰根进入机体后,可被迅速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排出体外。

  氰化物是干什么用的?

  氰化物主要用于黄金提取、电镀以及化学合成。氰化物可合成常见的药物和食品添加剂如青霉素、维生素B6、叶酸、鸟嘌呤、咖啡因等;常见农药草甘膦、氰戊菊酯、百草枯、阿特拉津、稻瘟灵等;常见染料或颜料靛蓝、华兰、荧光增白剂等;常见氨基酸:蛋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等。

  氰化物怎么来的?

  工业上大多采用轻油或者天然气合成,也可由丙烯腈副产,但是并非工业生产才可产生氰化物,自然界中也广泛存在。比如:植物中氰化物存在于苦杏仁、桃仁、枇杷仁、亚麻仁、杨梅仁、李子仁、樱桃仁、苹果仁等种子中,氰化物在植物体中的含量:苦杏仁:3.71g/100g,李子仁、枇杷仁、樱桃仁、杨梅仁、白果:2.67μg/100g,梅仁:4.33μg/100g,蚕豆:300μg/100g,白粉梅:11.6mg/100g、青皮梅:10.18mg/100g,亚麻籽:38g/100g,银杏种子:523μg/100g,木薯叶:20.27~28.48mg/100g,木薯块:4.68~9.26mg/100g,高粱叶、玉米幼苗中含量在38—70mg/100g。

  土壤中也普遍含有氰化物,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其含量为0.003-0.130mg/kg。天然土壤中的氰化物主要来自土壤腐殖质。腐殖质是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核心由多元酚聚合而成,并含有一定数量的氮化合物。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可以生成氰和酚,因此土壤中氰的本底含量与其中有机质的含量密切相关。

  在什么情况下氰化物会进入人体内?

  呼吸、饮水、接触土壤或食用含有氰化物的食物,吸烟或吸入火灾发生时的烟雾是氰化物进入人体内的主要途径,另外在吸入有害废弃物处理厂附近含氰化物的空气或是食用天然含有氰化物的食物时,也有可能让氰化物进入我们的体内。

  氰化物如何降解?

  天然水体对氰化物有较强的自净作用,当少量氰化物进入水体,水中微生物可破坏低浓度的氰化物,将氰经生物氧化用途转化为碳酸盐与氨,使其转变成为无毒物质,同时消耗水中部分溶解氧。因此氰化物在地面水中的自净过程相当迅速,不会累积。

  由于自然界对氰化物的污染有很强的净化作用,一般来说外源氰不易在环境和机体中积累。只有在特定条件下(事故排放、高浓度持续污染),氰的污染量超过环境的净化能力时,才能在环境中残留、蓄积,从而构成对人和生物的潜在危害。但是这些氰化物很容易被降解,比如氰化钠水溶液在50℃以上时,将发生不可逆转的水解反应,生成甲酸钠和氨。温度越高,水解的速率越快。工业上常利用这一性质来处理含氰废水。另外,高浓度的氰化物,用5倍量的氯气或者双氧水在1小时内就可以将其降解到安全浓度,所以说氰化物是极易被降解或消除的。

  结论:氰化物并不神秘,离我们不仅不遥远而且就在我们的身边,并且一直伴随我们的生活,只有正确认识才不会觉得那么可怕,只有懂得才会防范。(转自中化新网)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