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满城风景入画来 浙江丽水“美丽风暴”刷新城市颜值

2015年08月19日 21: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满城风景入画来浙江丽水“美丽风暴”刷新城市颜值
丽水市区欧陆风情一条街 戴昕律 摄
景宁新城 高一平 摄
云和新建路 邹金清 摄
云和新建路 邹金清 摄

  中新网丽水8月19日电(记者 李婷婷)乡愁是什么?在大多数人的印象深处,可能是小桥流水、绿树掩映,可开荒南野际,亦可守拙归田园。然而,可曾想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未必偏远,城市,也能让乡愁回归。

  浙江丽水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虽深处群山之间,地缘劣势却带来资源优势,让这里保持了无与伦比的生态底色与自然气质。

  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时,曾“八下丽水”调研,殷切嘱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尤为如此”。近年来,当这种绿色生态发展战略把城市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时,丽水市在实施城建中如神笔在握,开启了一场“美丽风暴”,坚持以“青山画城、绿水兴城、文化荣城”为规划理念,以全域景区化打造美丽城市为支撑,全力打造新常态下的生态旅游名城。

  建设为要:突出生态优化城市布局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今天,如何来重构丽水这座城市,是摆在当地决策者面前的第一道题。

  “丽水是中国生态第一市,最大优势在生态,最大品牌在生态,最宝贵的财富也在生态。”在丽水市委书记王永康看来,丽水的未来,生态不能缺席,这也是当地人的共识。

  在近日举行的丽水市美丽城乡建设情况通报会上,丽水市政府副秘书长吴松平也做出解答:“建设美丽城乡,归根结底还是为老百姓服务。在建设中,我们既要抓示范,建好中心城市,也要抓重点,打造美丽县城。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一个美丽城乡的‘丽水标准’,即干净、整齐、乡愁、特色、和谐。”

  在这套“丽水标准”的指引下,2013年,该市出台《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提出了“青山画城、绿水兴城、文化荣城”三大建设理念,并从国际视野出发明确了浙西南中心城市、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城市发展定位。

  在“一江双城”基础上,丽水市区明确“北居、南工、中闲”的城市空间布局,在北部老城区打造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在利用低丘缓坡开发建设的南城,建设创新创业、生态产业、物流园区;在拥有南明湖水域、南明山风景区的中部,发展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产业。

  此外,还推出独具特色的“六个一”工程,重点抓住“一条迎宾大道、一条江滨景观带、一条商业示范街、一条文化特色路、一个健身广场、一座城市展览馆”,补齐短板、彰显特色。

  在这套“丽水标准”的践行下,丽水城市面貌发生了大变化。

  拿环境改变来说,“绿”,就如水墨一样在丽水各地浸染开来。穿过富岭高速收费站的通道,眼前的世界完全变样。在一条宽敞通达的迎宾大道两旁,翠绿草坪让整个空间填满生命的气息。有游客欣喜地评论这里是“疲惫与舒缓的分界点”。

  在位于市区城东路与灯塔街交叉口的街头盆景园,原本被围墙围着的“深闺”,通过“拆墙透绿”改造成了假山嶙峋、流水潺潺、绿树成荫的街头美景。长达3.06公里的花园路经过近5个月的提升改造,成为“花之海、林之洋”的景观大道……去年,丽水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丽水市城区街头绿地建设”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目前,丽水市区已建成街头绿地200多块,共计12万余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59%,绿地率达39.6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9平方米。

  “近年来,城市绿化由‘拆墙建绿、见缝插绿’向‘规划建绿、依法治绿’转变,进而让绿色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在丽水市建设局副局长周兆金的设想中,未来的丽水,一定是一个“市区绿地成景、郊外绿树成片、干道绿带相连、立体绿化连绵的真正‘绿谷’”。

  安居优先:以人为本推进城市更新

  新型城市化,首先是人的城市化。如何提升丽水人的幸福指数,是摆在当地决策者面前的第二道题。

  以前每到星期五,丽水市区怡景花苑的保安老吴就要为小区门口的堵车状况感到头疼。这个小区毗邻花园街,门口紧挨着一所小学,花园街对面还有一所中学。每到放学或周五,家长们开车来接学生,小区门口就堵得不像样子。

  老吴说,花园路沿线还有个违建花圃,已有6年历史,“花卉的泥土经常遗留在地面上,每次路过鞋子上全是泥。”

  直到2013年4月,花圃在三改一拆中全部自行拆除。紧接而来的问题是,对于拆后新空间该如何利用?

  经过规划,当地决定在花圃原址上建欧陆风情一条街,同时利用花园中学操场地下空间,建一个面积约15000平方米的大型地下车库,可停泊车辆450辆车,有效缓解附近停车难问题,真正达到祛“疤”成“花”和一举多赢的效果。

  这下,道路的通畅让老吴打心眼里高兴起来,将建成的欧陆风情一条街也让他期待万分。

  随着“三改一拆”行动的推进,丽水的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通过对城市断头路的疏通、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地下停车库占用和路边屋棚随意占道等现象的清理,到2013年底,丽水市地下空间建筑面积总量达230万平方米,新开工90.53万平方米,全市已恢复停车位上千个,其中新增地下车位600多,达2万多平方米。接下去,丽水市还将对市区主要街道上可供近期开发的11所学校运动场和6块可开发场地进行落实启动。

  城市管理,重在细节,重在精致。记者了解到,当下在丽水莲都,还有一个非常时髦的“换客”活动,只要在莲都区范围内集齐10个废弃烟头,就能换取一张价格50元的古堰画乡景区门票;丽水的各大社区同时也开展了“捡烟头换购食用油、雨伞、围裙”等活动,引导出了数万名的“文明志愿者”。

  “越是人潮涌动之处,关于城市的细节就越容易放大在人们眼前。就比如街边的小烟头,其实就是大问题。”丽水市委常委、莲都区委书记葛学斌认为,城市建设要下“滴水穿石”一样的功夫,抓好点滴细节,积小胜为大胜。

  人改变了环境,环境也反过来改变了人。从最初的被动做到今天的主动为,如今丽水大地上一尘不染,街头巷尾见不到一张废纸屑、一个烟头。生态红利进一步催生了生态自觉,城市颜值也得到提升。

  彰显特色:一县一品增强城市魅力

  一座座城堡般的建筑,一个个童话中的人物、一幕幕动漫里的场景……浓郁的童话风情让人们好像穿越到了童话王国。这里是云和,在美丽城乡建设过程中,这座“山水童话之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两美云和”的“新童话”。

  走在改造一新的新建路上,一股带着浓浓欧陆风情的童话味道扑面而来:童话元素、色彩明快、道路宽敞整洁。经历过改造前后的云和市民李文荣的话很实在:“城市真的变漂亮了。”他说,之前这里道路狭窄、交通拥堵,道路两侧店铺店招凌乱,但自从今年3月份启动改造工程以来,“一天一个样,都快认不出了!”

  定位于“山水家园、童话世界”,云和县把整个县城作为一个高等级景区来建设,将木玩童话元素有机融入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之中,把云和打造成独具特色、不可复制的“童话名城”。正如云和县委书记张建明所言:“都过许多地方,但一些城市都是‘一个样’,你看不出来它们有什么个性和特点。”他认为,只有走个性化的城市,才握有“话语权”。

  如何实现各县市个性化发展,是摆在当地决策者面前的第三道题。丽水市委副书记朱晨认为,丽水是典型的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人口分散、平地少,必须走“小县大城、产城融合、组团发展”的山区新型城镇化模式。

  同云和一样,丽水其他县区也一以贯之地践行着个性化发展。

  “每座桥都不一样,每幢房子都有老家的味道!”在国内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从杭州来的游客邬继文惊喜万分,“景宁是我见过的最有味道的美丽县城。”

  将县城作为美化的主战场,景宁深挖畲族元素,坚持用当地特色扮靓“美丽县城”。“‘乡愁’成了我们的一抹靓丽符号。”景宁县委书记林康说,“这里不是钢筋水泥的千‘城’一面,全城就是一个畲族文化主题公园,释放出了独特的‘畲风畲韵’。”

  此外,还有着力打造“欧陆风情、华侨名城”的青田、打造寻根祭祖和旅游养生圣地的缙云、建设“长三角田园休闲旅游胜地”的松阳、打造旅游综合改革样板的遂昌……“整个丽水就是一个大景区。以点带面、串点连线,最终连线成面,丽水才能实现全域化的发展。”朱晨如是说道。

  回首城市成长足迹,丽水的人们惊奇发现,城市规划并不是束之高阁的蓝图,而是正在他们身边一步步地实现,这个“家”的变化已经是举目可见,触手可及了。

  丽水当地主政者也认为,美丽城市建设,就是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便是工作的最大意义。2014年,丽水市民生活满意度77.5%,列浙江省第一;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69.15分,连续7年该省第一;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8%,跃居该省第一;食品安全群众满意率70%,连续6年该省第一……丽水城市建设的这场“美丽风暴”,犹如无限放大的“磁效应”,不断刷新着这座山水之城的魅力指数,也同步提升当地百姓的幸福感。(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