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外来工子弟读书难:公校门槛高 民校费用高

2011年12月23日 14:2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连续七年,清远屡屡创造发展奇迹。从“寒极”破冰为“热土”,从“承接洼地”发展为“高端新城”,这辉煌的背后离不开众多外来务工群体的贡献。在清远,城市化的进程使举家迁入城市的外来工激增,外来人口比例逐年增加。

  然而,与其他城市的外来工一样,户籍这道难以跨过的藩篱,使其子女的读书难问题日益凸显。清远近些年来推出了一些政策,为外来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打开了闸门。但对于数目庞大的外来工群体来说,民办学校仍是吸纳其子女上学的“主力军”。

  不过公办学校门难进,民办学校费用高。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仍是横亘在清远主政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上完学前班,升不了一年级

  今年8月份,家住东城街道长埔九菜村的李先生,和往年一样为孩子置办新书包和新衣服,准备领着小丽前往长埔小学读书。然而等他带着女儿来到小学报名,却被明确告知:学员满额,不再招生了。同时由于小丽不属于本地户口,而且提供的居住证明不符合条件,学校不予接受。

  “读了一年学前班,结果被告知没有学位名额,要自行解决!”李先生怎么也想不明白,已经在长埔小学学前班读满一年的女儿,却不能在该校直升一年级。为了让女儿读上书,李先生先后找到了长埔小校、东城街中心学校、清城区教育局。

  “今年学校一年级学位只给了165个名额,但却有400多人来报名!因此,肯定有些学生没有机会在该校就读,其中就包括之前在读的学前班学生。”当天长埔小学的负责人这样告诉李先生,“这不单单是我们学校的特殊情况,离长埔小学最近的两家小学目前每个年级也基本满额。三家学校今年共有1000多人报名入读小学一年级,但三家学校只有600多个学位名额,400多名孩子只能‘另谋出路’。别看我们这一片经济发展较慢,但是外来人口多,而且近年来房地产兴起,很多人在这边买了房子,所以适龄读书的小孩也不少,学位非常紧张。”

  由于李先生是外籍人口,其提供的房屋租赁合同显示李先生只在长埔租住3年,不够5年,其小孩并不能获得长埔小学就读一年级学位的资格。最后,李先生不得不选择花钱进离家比较远的民办学校培英小学。

  公办学校:门槛高 学位紧

  李先生孩子遭遇的入学难并不是孤例,门槛高、学位紧让外来户籍子女不能顺利进入公办学校已经成为清远的普遍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清远南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区位与环境优势,房产开发热潮不断高涨,新楼盘争相崛起,吸引了其他镇街甚至周边城市的人到此置业安家,区域人口快速增长。人多了,自然就增加了对学位的需求。家长想尽办法要把孩子挤进好的学校,公办学校基本上已经是人满为患。其中以城区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北江小学为例,现有教学班55个,在校学生3333人,平均每个班60人左右,其他公办学校人数也不少。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区的清师附小、先锋小学、大观小学、桥北小学等学校几乎每一个班人数都在50人左右,公办学校的学位成为众多家长争抢的香饽饽。“找关系托熟人”,每到开学前,总是有一大批的家长为孩子四处奔走,却大部分人只能接受无奈的结果。

  另一方面,虽然清远对外来户籍人员的子女敞开了大门,但是敞开的大门门槛并不低。其中《关于非清远市区户籍适龄儿童就读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规定》,对非清远市区户籍适龄儿童就读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了相关规定:符合下列条件者享受市区户籍学生待遇并由清城区教育局统筹安排学位:父母在市区连续居住5年以上,且能提供如下其中一种证明材料:儿童父母在市区具有5年以上的《房产证》(或《购房合同》及首期缴款收据);父母持有市区5年以上的社保或营业执照副本等证明;父母及儿童持有在市区连续5年的《暂住证》或《居住证》。

  “居住证、社保证明、计划生育等仍是阻碍外来工子女入读公校的绊脚石。缺计划生育证明的尤其多,这是影响外来学童顺利进入公办小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清城区旧城一所小学的校长说,每年很多人咨询,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都不能全部提供,即便能全部提供证明,也要按照学校的学位来进行分配,不一定会被分配到公办学校。而且有些问题是用工制度造成的,比如说企业不给他们买社保,即使学校有学位也帮不到他们。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