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自主招生减少科目突出重点更利于竞赛达人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1月28日 10:35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2013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一公布,便引起了各界人士的不满“吐槽”,虽然在招录政策上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具体考试方式的变化还是不小。时间推后、三大联盟考试时间“撞车”、科目改变……一系列的变化让准备今年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和家长一时间有些“摸不着北”,专家为我们一一拆招,分析政策变化对考生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备考建议。

  变化 时间推后科目减少

  被称为“史上最晚”的2013年高校自主招生三大联盟的招考将在3月中旬进行,“裸考”学生在这个寒假肯定不轻松,而已经取得自主招生考试资格的学生们想必更加纠结——不少家长“吐槽”:从3月到5月,要准备自主招生考试,还要准备高考前的模拟考试以及填报志愿,时间算起来怎么都不够用。

  本月中旬,北约、华约、卓越三大联盟的官方网站上,原定3月2日举行的自主招生笔试时间,悄悄延后了两周,改至3月16日举行。

  去年年底,自主招生政策迟迟不出台已经招致学生和家长不满。以往,多数高校的自主招生在前一年的10月底就已启动,考试往往是第二年的1月份(从去年开始改为春节后)。而今年的政策发布不仅推后到了去年12月份,更是将考试时间确定在3月初,随后又改为3月16日。

  一位家长介绍,按照去年的考试时间推算,一般在3月份就能知道考试结果,但是今年硬生生推后起码一个月,直接影响孩子的复习备考计划。并且,一些参加其他学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必定还将等待三大联盟的最终考试结果。所以,三大联盟时间推后影响的并不仅仅是三大联盟内的27所高校。

  今年的另一变化是考试科目的减少。各联盟考试科目统一:理科生考《数学与逻辑》、《物理探究》(数学、物理),文科生考《阅读与表达》、《数学与逻辑》(语文、数学)。其中,以北大为首的“北约”联考理工科类专业考核科目为自然科学基础(数学、物理),文史类专业考核科目为人文科学基础(语文、数学);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华约”联考,《数学与逻辑》为必考科目,《物理探究》或《阅读与表达》考生还可任选其一;以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为代表的“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考科目分为学科基础测试一(涵盖数学和物理知识)和学科基础测试二(涵盖数学和语文知识)两类。

  对于强化基础学科的做法,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表示:“今年的自主选拔笔试不再对考生高中所学科目进行全面的知识性测试,而是突出重点,对考生在特长学科上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充分考查,这样可以为更高质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涌现创造条件。”

  智康1对1高考研究中心的资深教师高成认为,由于考试科目较少,对于有竞赛背景或者对于科目的偏才比较有优势。

  不变 “自主性”削弱,考试趋于标准化

  今年的自主招生在报考流程和主要联盟形式上基本没有变化,仍然分成“华约”“北约”“卓越”等联盟考试。

  此外,在考试规模上估计也不会有太大变化。学而思自主招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俏介绍,考试规模不变,目标人群不变。2011年2012年北京市获得自主招生加分资格的人数均约2000人,今年情况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黄俏认为,今年自主招生各联盟趋于统一,自招的“自主性”进一步削弱,考试趋于标准化,越来越趋近高考前的一次预热。“自主招生标准化本身并没有问题,我们关心标准化的试题所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选拔标准,或者说,高校到底希望通过自主招生选拔出怎样的人才。而这个过于宽广的话题也许并不是自主招生一件事就能涵盖的,但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标准化的考试、考试科目的减少使得自主招生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备考。”

  与此同时,各大高校通过其他形式的自主选拔计划,也在体现不同学校的自主风格。比如清华“领军计划”、“拔尖计划”、“自强计划”,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人大“圆梦计划”,川大“双特生”等等。

  自主招生考试的主体形式不变,考试规模不变,考查对象不变,目标学生不变,所以自招考试的风格难度一定趋于稳定。黄俏分析,自招考试的核心目标是对顶尖学生进行区分,考题要有一定区分度,所以考试难度必定难于高考。同时自主招生是高考的辅助,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学生额外的负担, 所以自主招生考试内容一定是高考内容的自然延伸。“目前自招笔试趋于稳定的风格是,在高考考纲边界附近游动,保留一定数量的高考核心考点,但着力点和区分度主要放在高考自然延伸出的一些知识和方法上,难度超出高考。”

【编辑:马婷婷】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