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年轻人历史素养高国家有希望 理科生怎样学历史(4)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1月30日 10: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文史不分家

  要教好历史,不能仅仅把自己当成一个历史老师。我对自己的定位是文科老师。我不觉得教历史就可以不读文学政治经典,因为无论是政治、历史还是文学,研究的对象都是人和精神。

  举个例子: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但它存在暴力过度的现象,导致了革命的动荡和反复。三次武装起义,一次又一次地把革命推向深入,对这个现象,我们使用的课本理解为法国革命很彻底,予以了肯定。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法国大革命,你就会发现这种肯定是站不住的。

  雨果的小说《九三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小说中的朗德纳克侯爵是保皇派,他要推翻革命党,潜回法国召集保皇党人集会。但是消息走漏了,革命党人派郭文带着革命军来追捕他。保皇党人发现以后就提前撤退,并放火烧了他们开会的房子。但是撤退过程中,双方都发现正在燃烧的房子里有3个孩子。朗德纳克侯爵就返回把3个孩子救出来,当然也因此被革命党人捕获。然后,按照革命的原则,是必须要处决朗德纳克侯爵的,因为他是叛军的首领,放了他就等于纵容残杀革命党人。但最后郭文释放了朗德纳克侯爵。因为他的良心,他所追求的人道主义精神,让他不能下手杀死一个刚刚救3个孩子于火灾中的老人。雨果在这个小说里,确立了人道主义精神高于革命原则的理念,而对以革命的名义进行的极端暴力予以了谴责。

  看了文学作品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法国革命会出现这么大的暴力和动荡,会直线深入,其实源于革命党人对公平、对正义、对自由平等的追求的格式化和绝对化,为了革命利益和最高原则可以牺牲掉人类的良知、同情心、怜悯心。片面强调原则,强调公共意志高于一切,强调人民的意志高于一切,所以,以人民的名义我可以判处你死刑。以前我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其实这就是暴力的根源之一。但在历史书中你分析不出良知的失守是造成法国大革命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历史课本没有这样丰富的细节。历史有一个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不涉及人性和人的内心世界,全是宏大叙事,缺乏个体的内心体验。文学里的故事情节可能有虚构成分,但内心体验往往是很真实的。

  所以,就法国大革命这一课而言,把文学中呈现的情景放在历史课当中,比纯粹提供史料更能让人完整理解历史。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发育,包括良知、理性、审美、使命感等。要完成这些目标,必须是整体给予,很多时候没办法将文学、政治、哲学从历史中摘出来,如同我们不能给学生大脑分区:C盘管文学、D盘管政治、E盘管历史、F盘管哲学。当思想的河流流淌到哪里,我们就应该自然地学习那里的知识,无论它是文学的还是历史的。

  历史课可以是洞察力和判断力的源泉

  有人说,历史不能假设,我则认为历史可以假设,甚至有时必须假设。因为我们学习历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乎情理的推理能力,以增强学生的预见性和洞察力。政治家、企业家在决策时既要根据已经掌握的真实情况又要根据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来进行判断,如果缺少了演绎推理能力,就可能做出令人遗憾的决定。即使是我们个人也会有面临人生十字路口的情况,何去何从,也需要有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能力。

  比如我们可以假设,假如林则徐没有被罢官,中国会获得胜利吗?太平天国成功了,中国会变得更美好吗?假如义和团胜利了,中国会进步得更快吗?如果没有发生西安事变,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怎样?如果已经发生西安事变,而蒋介石被张学良的卫队不小心打死了,历史会怎样演进?等等。

  当然,好的问题不仅仅只有假设这一种方式。还可以将截然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同时呈现,以刺激学生思考。比如,以下两个材料都是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马克思为什么会对太平天国作截然相反的结论?哪个看法比较合理?

  材料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1853年《纽约每日论坛报<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1862年《中国记事》

  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大多数美国人(包括中国的历史教科书)认为1775年爆发的英美战争是正义的解放战争,即独立战争,而许多英国人则认为这场战争是分裂国家的叛乱,你们怎么评价这场战争?然后,我呈现了美国制作的纪录片《美国,我们的故事》中涉及独立战争的片段和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纪录片《英国海军》中同样涉及这场战争的片段。这引起学生激烈的争论,甚至激发了现场听课的老师发言的兴趣。

  那天听课的老师,恰好既有英国老师,又有美国老师。一位英国老师按捺不住,主动举手要求发言。他认为,这场战争是北美的富人譬如华盛顿等,打着自由平等的旗帜而进行的叛乱,因为,北美的赋税负担很轻,只相当于英国本土的四分之一,并且这点钱主要用于保护北美免受法国的入侵,而且战争胜利后,美国依然保存了黑人奴隶制,根本没有体现其《独立宣言》里的“人人生而平等”的承诺……不可思议的是,两位在场的美国历史老师,居然点头表示同意英国老师的看法。

  当然,英国方面的观点未必就正确。但历史课堂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妥协,而要做到妥协就必须善于关注对立面的立场,需要理解对立面观点的合理之处并能反省自身立场的不足之处。妥协不仅是态度,更是一种智慧。

【编辑:王永吉】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